一名祭掃者在北京某陵園的壁葬園區祭掃(3月31日攝)。新華社記者張晨霖攝
新華社北京4月3日電
新華社記者潘德鑫、王新明、李放
清明節至。千百年來,放一挂鞭炮,哭一曲悲歌,燒一沓紙錢……人們以這樣的方式追思先人。
時代變遷,如今,一棵樹、一壇花、一面墻、一片海,甚至是一張虛擬的“網”……越來越多的人按新風俗祭奠逝者。
歲月之河中,不變的是慎終追遠的文化內核,變化的是“思時之敬”的祭奠方式。
讓我們在緬懷中珍重生者,在追思中感悟生命,在感恩中傳承責任。
一名祭掃者在北京某陵園的壁葬園區祭掃(3月31日攝)。新華社記者張晨霖攝
新華社北京4月3日電
新華社記者潘德鑫、王新明、李放
清明節至。千百年來,放一挂鞭炮,哭一曲悲歌,燒一沓紙錢……人們以這樣的方式追思先人。
時代變遷,如今,一棵樹、一壇花、一面墻、一片海,甚至是一張虛擬的“網”……越來越多的人按新風俗祭奠逝者。
歲月之河中,不變的是慎終追遠的文化內核,變化的是“思時之敬”的祭奠方式。
讓我們在緬懷中珍重生者,在追思中感悟生命,在感恩中傳承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