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野象在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動臘縣動滿鎮大廣管護站毀壞的木瓜樹和衛星電視接收天線(2008年8月15日攝)。新華社發(張勁松攝)
“人象衝突”折射野象生存困境
亞洲像是地球上僅次於非洲象的第二大陸生動物,成年亞洲象體重可達4噸至5噸。亞洲象屬於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在國內分佈于雲南省西雙版納、普洱、臨滄3個州市,數量不足300頭。
雲南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陳明勇認為,野象生存區域內人口數量快速增加、人類開墾種植區域擴張、野象棲息地急劇縮小是引發“人象衝突”的主要原因。
陳明勇介紹,亞洲象消化系統相對簡單,對食物的利用效率很低,一頭野象每天要採食植物約300公斤。“野象在森林裏吃不飽,只能冒險走進農田採食農作物,人象之間發生衝突就在所難免。”
此外,“野象屬於食草動物,現在森林越長越密,野象喜歡的草類植物卻越來越少,它們就會到周圍的農田採食。”動臘縣林業局野生動植物保護站站長曾會勤説。
曾會勤介紹,當地曾嘗試建設野象食源種植基地,但收效甚微。“野象如此大的採食量和活動範圍,我們目前的投入簡直是杯水車薪。”
專家認為,建設野象遷徙保護廊道是解決野象食源緊缺、緩解“人象衝突”的關鍵。“野象遷徙保護廊道可以讓野象在破碎的生存片區之間自由遷徙覓食,減少人象生存空間的交集。”陳明勇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