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訊 民間環保組織自然之友5月13日在京發佈年度環境綠皮書《中國環境發展報告(2014)》(以下簡稱《報告》)。《報告》指出,在環境污染、生態破壞形勢依舊嚴峻的當下,只有建構“以人為本”和“尊重自然”的新環境生態政策,人類才可能有永續的發展。
《報告》指出,2013年中國環保與生態環境領域依然面臨著嚴峻的挑戰,七大水系Ⅳ類、Ⅴ類和劣Ⅴ類水為31.1%;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重點區域中的環保重點城市空氣全年達標比例為23.9%。;全國水土流失面積294.91萬平方千米,佔普查範圍總面積的31.12%;全國工業固體廢物産生量為329046噸,綜合利用率為60.9%。這一系列的數字説明, 公眾生活依舊受到威脅。
《報告》作者之一,清華大學當代中國研究中心專家網路召集人,北京自然之友公益基金會理事長李楯先生指出,一種新的環境-生態政策的基礎理念,應當是在以人為本的前提下, 在國家法律的最高階位層級——《憲法》,確認和保障公民的健康權和環境權。我們應持一種大公共衛生概念,把公共衛生、環境保護、食品安全看作一個整體,在政策層面,高度警惕可能危及人的健康和生存的環境-生態風險,向公民提供環境-生態方面的安全保障。
《報告》同時指出,實行環境-生態公平,不能各算小帳,需要協調利益,需要政黨、政府、企業、非政府的和非營利的組織、社區、國際社會和世界公民社會的合作。
在公眾參與環境保護方面,《報告》在研究2013年一些列重大環保領域公共事件的基礎上認為,在當下社會轉型中,公眾參與空間狹小狀況的改觀過於緩慢,扼制公眾參與的情形依舊存在,但從公民參與意願和公民行動兩方面來檢討我們究竟做了什麼、應該怎樣做得更好,仍然十分重要。
《報告》提出“怎樣面對人類未來發展”之問,指出力爭公民、企業、政府在環境-生態保護方面的合作,人類才有希望。
中國環境綠皮書《中國環境發展報告(2014)》由總報告、專題報告、年度環境大事記,以及年度指標、國際視野、調查報告等內容豐富的附錄構成,劉鑒強先生擔任主編。
環境綠皮書自2005年起由環保組織“自然之友” 編寫,每年由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環境綠皮書重視從公民社會的視角紀錄、審視和思考中國環境狀況,以數據和事實説話,強調實證性、真實性,從而建立權威性。同時,環境綠皮書英文版也由荷蘭布裏爾學術出版社于2007年起持續出版,面向全球發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