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故事】非遺傳承人呂蓁立的撲灰年畫

中國網 china.com.cn  時間: 2013-10-18  發表評論>>

【圖片故事】非遺傳承人呂蓁立的撲灰年畫 圖片中國  中國網圖片庫 聯合出品
    高密三絕之一的“撲灰年畫”是中國民間年畫中的一個古老畫種,始見於明代成化年間(1465-1487年),盛行于清代。從現有的資料看,全國只有山東高密一地存在這種年畫,主要産地在高密北鄉姜莊、夏莊一帶30多個村莊。
2007年6月撲灰年畫的傳承者,呂氏第六代傳人呂蓁立被文化部公佈為國家級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項目(高密撲灰年畫)代表性傳承人。據呂氏族譜記載,其祖上于康熙年間從萊州府遷到高密城北鄉棉花屯村,畫撲灰年畫,開畫店。家庭的熏陶使呂蓁立自幼就對撲灰年畫有著一種特殊的情感,父親的言傳身教,自己的勤學苦練,使他在青年時即掌握了撲灰年畫的傳統技藝,在業界嶄露頭角。他畫筆下的神像畫莊重肅穆,富麗堂皇。仕女圖的繪製更是獨具匠心,追求純美的藝術效果。“細心粉臉,眉眼巧畫”,突出人物的面部質感,力求人物情態真實、生動、傳神,背景從簡,甚至省略不畫,給人以強烈的視覺衝擊。
山東濰坊高密撲灰年畫是世界上獨特的畫種,被譽為“中國一絕”。
撲灰年畫起源於明代成化年間,是一種撲灰起稿手繪年畫,産地主要分佈在高密北鄉姜莊夏莊一帶30多個村莊。創始人是北鄉公婆廟村一個姓王的民間藝人,最初的作品大多是神像和墨屏花卉。到乾隆末年地方上作撲灰年畫的人漸多,在李家莊、趙家圈、杜家官莊開辦作坊成立畫店。到清末鼎盛時期,作畫能手蜂起,發展成兩個主要的流派:“老抹畫”和“紅貨”。
它的製作式打好腹稿以後,藝人用柳木炭條起線稿,再用畫紙線上稿上撲抹複印,一稿可撲數張,因有這一招,便又“撲灰”之名。撲灰起稿之後,再加手繪,經“大涮狂涂”、“細心巧畫”,“描子勾拉”、“粉臉”、“涮手”、“賦彩”、“開眉眼”、“勾線”、“涮花”、“磕鹽菜花”、“描金”、“涂明油”一整套工序,才能畫出一張漂亮的畫來。
1   2   3   4   5   下一頁  


相關新聞
·【圖片故事】非遺傳承人汪順清的歙硯情
·【圖片故事】非遺傳承人老周的藍印花布老染坊
·【圖片故事】非遺傳承人蔣義東和周村銅響樂器
·【圖片故事】非遺傳承人魏義民的“變臉”泥猴
·【圖片故事】成都百年茶館 彭鎮觀音閣
·【圖片故事】神秘的千年洞葬
·【圖片故事】國家級非遺:貴州黔東南獨木龍舟節
·【圖片故事】養蜂人的蜂蜜是怎樣提取的
文章來源: 中國網 本網部分展示作品享有版權,詳見産品付費下載頁面。購買請撥打010-88828049中國網圖片庫諮詢詳情 責任編輯: 楊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