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故事】神秘的千年洞葬

中國網 china.com.cn  時間: 2013-08-01  發表評論>>
【圖片故事】神秘的千年洞葬 圖片中國 中國網圖片庫 聯合出品
【圖片故事】神秘的千年洞葬,揭開洞葬的由來。  圖片中國 中國網圖片庫  聯合出品

    距安順市平壩縣城北21公里處的齊伯鎮桃花村,草木蔥郁,群山環繞。而在一座名為“老熊山”的陡峭半山腰上,一座天然的喀斯特岩石溶洞將山活生生地劈開了一個天窗,但洞內卻顯得格外森嚴與神秘,該洞有一個森嚴肅穆的名字——棺材洞。

    棺材洞,其歷史可追溯到1200多年前,是附近5個民族村寨中的劉姓苗族墓葬。千百年來,山寨劉姓苗家按血緣親疏將死者棺木疊放洞中,不分死亡先後,也不分男女老少,抬進洞就一層一層往上壘疊。時至今日,該洞尚存有500余具棺材,是目前貴州省數十個棺材洞中存放棺材最多的棺材洞。

    洞葬,民間有民間樸素的説法,但在學者眼中則有其浪漫的解釋。比如,一位高坡的苗族學者認為:“他們(指苗族)的祖先居住在黃河流域,神農氏就是他們的老祖宗,由於戰爭失敗的歷史原因,祖先們被迫遷徙到南方大山之中。甲定,苗語念‘翁勒翁咒’,意思是‘洪水黃河’。他們的先人一代一代夢想重返故土,以便扶柩還鄉,故有‘洞葬’之習。”

    走近棺材洞,洞外樹蔽藤挂,甚為肅穆,一條東西向的季節河流從山前奔嘯而過。洞內廳堂寬大無縫隙,乾燥涼爽。洞口向南,分大小兩洞,大洞口寬27米,高21米;小洞口寬10米,高15米。洞口距平地高約17米,東西長45米,南北寬24米。

    環顧岩洞,存放的棺木均靠近洞口,置於通風、見光、乾燥處。或疊置、或單層陳放,依地形分成4組,形制有船形棺、圓木棺、方形棺、梯形棺、長方形棺、現代棺6種,大多保存較為完好。

    在棺材洞裏,曾出土了宋代的部分文物,其中兩件鷺紋彩色蠟染折裙,更是難得的珍品。該折裙融蠟染、挑花、刺繡、填彩為一體,對研究彩色蠟染的歷史有著極高的科研價值,並首次進入了中國文物精品展的殿堂,目前已被收藏在貴州省博物館。

    很多專家提出,洞葬不但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亦具有極強的視覺衝擊力,加之洞葬周邊自然風光均較優美,周邊苗寨多保存有完好的節慶、服飾、飲食、建築等傳統文化,是貴州進行民族文化遺産宣介、展示並使之産生社會效應的理想場地。

1   2   3   4   5   下一頁  


相關新聞
·【圖片故事】貴州苗家姊妹飯[組圖]
·【圖片故事】摩托村醫
·【圖片故事】千針萬線成侗衣
·【圖片故事】養蜂人的蜂蜜是怎樣提取的
·【圖片故事】足尖上的童年
·【圖片故事】雙手編織的“中國夢”
·【圖片故事】國家級非遺:貴州黔東南獨木龍舟節
文章來源: 中國網 本網部分展示作品享有版權,詳見産品付費下載頁面。購買請撥打010-88828049中國網圖片庫諮詢詳情 責任編輯: 楊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