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正文

全國人大代表熱議未成年人保護:建議全面加強兒童遊戲産品市場準入監管

文章來源:新京報  發佈時間:2021-03-11 10:00:22 作者:黃哲程 責任編輯:李高思

全國人大代表熱議未成年人保護,建議推進專兼職心理健康教育教師隊伍建設

全面加強兒童遊戲産品市場準入監管

新修訂的《未成年人保護法》將於今年6月1日正式實施,在今年全國兩會期間,未成年人保護話題成為眾多代表委員關注的焦點。

全國人大代表、北京師範大學中國教育政策研究院執行院長張志勇介紹,近年來未成年人心理行為問題發生率逐漸上升,據統計,目前我國大陸地區3.67億18歲以下未成年人中,有各類學習、情緒、行為障礙者達3000萬人。他建議,加快建立未成年人高危心理問題聯合干預體系和機制,成立國家心理健康教育聯合委員會,編制實施“十四五”中小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計劃,全面推進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體系建設。此外,全面加強兒童遊戲産品市場準入監管,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網路。

全國人大代表、“寶貝回家”志願者協會理事長張寶艷認為,目前未成年人自身安全防範意識和能力普遍較弱,學校對學生的安全教育重視程度不足。張寶艷建議,將未成年人安全防範教育納入九年義務教育常態化教學,列入中小學必修課程。

焦點1

未成年人心理問題多發怎麼解?

加快建立未成年人高危心理問題聯合干預機制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快速發展,未成年人心理行為問題發生率和精神障礙患病率逐漸上升,已成為關係國家和民族未來的重要公共衛生問題。”張志勇介紹,據保守統計,目前我國大陸地區3.67億18歲以下未成年人中,有各類學習、情緒、行為障礙者達3000萬人。其中中小學生心理障礙患病率為21.6%-32%,突出表現為人際關係、情緒穩定性和學習適應方面的問題。

“尤其令人擔憂的是,中小學生心理問題呈現越發嚴重的態勢,突出表現在網路沉迷現象嚴重、抑鬱傾向學生增加、校園欺淩、學生自殺事件多發。”張志勇説,根據統計,我國網路沉迷學生達2400多萬人,每年青少年自殺15萬-16萬人。世界衛生組織2017年的數據顯示,中國有超過5400萬的抑鬱症患者,有權威機構估算,患有抑鬱傾向的學生約有500萬。

張志勇建議,要加快建立未成年人高危心理問題聯合干預體系和機制,成立國家心理健康教育聯合委員會,並在教育部設立辦公室。同時,編制實施“十四五”中小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計劃,全面推進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體系建設。

具體來説,張志勇建議推進專兼職心理健康教育教師隊伍建設,“可以每500名學生配備一位專職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將心理健康教育內容納入“國培計劃”和地方各級教師培訓計劃,全面加強中小學教師心理健康相關知識培訓。中小學應設立心理服務平臺,通過心理教師、校醫或引入專業服務力量等形式,開展學生心理健康服務。還要全面實施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使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知識知曉率達到80%以上。

張志勇認為,還應制定實施衛健系統“十四五”心理高危學生治療康復體系建設計劃。加強精神科醫師培養培訓,探索開展兒童青少年精神病學專科醫師培訓,健全精神、心理門診體系,完善各地市、縣的心理援助熱線機制。

此外,張志勇建議建立心理高危學生早期發現機制,探索聯合建立健全高危學生心理干預工作機制,試點建設高危學生心理干預體系和機制建設試驗區。

焦點2

如何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網遊?

儘快實施兒童遊戲産品分級管理制度

根據中國網際網路絡資訊中心調查,目前中國青少年網路遊戲用戶規模已經超過2億,佔青少年網民的66.5%。青少年首次接觸網路遊戲的年齡呈低齡化趨勢,其中6-14歲,也就是中小學階段是青少年接觸網路遊戲的主要時期。整體來看,有四成以上青少年在11-14歲開始接觸網遊,還有近兩成青少年在6-10歲就已經開始接觸網遊。

“網路遊戲對未成年人吸引力巨大,它有積極的一面,比如能夠起到放鬆減壓的效果,益智、知識普及、歷史類遊戲等也是學生進行自我教育的有益補充。”張志勇説。

不過,未成年人處於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尚未成熟的階段,自控力不足,容易沉迷網路遊戲,從而危害他們的身心健康,導致未成年人道德認知能力下降、正常學習受影響,甚至遭受網路暴力和色情侵害,誘發刑事犯罪等。

為了最大程度地控制和降低遊戲對未成年人的負面影響,張志勇建議,應全面加強兒童遊戲産品市場準入監管。“要改變當前兒童遊戲産品僅僅作為文化産品進行準入監管的做法,實行網信和教育部門兩次監審機制。”張志勇説。

此外,應儘快實施兒童遊戲産品分級管理制度,建立由教育、心理、衛生、法學、兒童學、軟體開發等專家組成的兒童遊戲軟體定級委員會,對網路遊戲軟體進行定級,劃分出適合不同年齡階段的遊戲級別。

張志勇還認為,要降低兒童遊戲時長,調整兒童網路遊戲預警時間,並進一步降低未成年人每月遊戲消費金額。比如,目前國家新聞出版署發佈的《關於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網路遊戲的通知》規定,網路遊戲企業向未成年人提供遊戲服務的時長,法定節假日每日累計不得超過3小時,其他時間每日累計不得超過1.5小時。“這些時長規定對於當下未成年人的日常學習生活而言是否科學?有關部門還要進一步研究,並對不同學段的兒童做出更有針對性的規定。”

焦點3

怎樣提高未成年人安全防範意識和能力?

把未成年人安全防範教育納入中小學必修課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張寶艷把目光聚焦在未成年人安全防範教育問題。張寶艷介紹,近年來,被拐、性侵、家暴等未成年人安全事故不斷發生,越來越成為社會各界關注的熱點問題。

張寶艷認為,未成年人安全事故多發的背後有多方面原因。“首先是未成年人自身安全意識薄弱,自我保護能力較弱,欠缺安全防護技能,再加上心理髮育還不成熟,容易受不良行為影響。”張寶艷説,很多學生在事故發生時驚慌失措,不知道如何進行自我保護和逃生,造成了悲劇後果。

與此同時,不少學校對學生的安全教育重視程度不夠,部分學校的安全教育主要體現在教師的口頭講述,部分地方的教師甚至沒有參加過專門系統的安全教育培訓。

家長對孩子的監護教育也普遍存在不足。“父母是孩子最重要的老師,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母要通過口頭講解或者以身示範的方式,及時給孩子傳播安全知識,讓他們在潛移默化中增強安全意識,遇到危險時能正確處理。”張寶艷説,由於我國一直沒有系統的安全防範教育,很多家長也不掌握這方面的系統知識,導致家長在監護方面存在不足。

張寶艷認為,加強未成年人保護事關國家和民族未來,但目前我國義務教育階段的未成年人安全防範教育,還缺乏全國性、制度性、系統性安排。為此,張寶艷建議,應將青少年安全防範教育納入義務教育課程體系。她建議將青少年安全防範教育納入九年義務教育常態化教學,列入中小學必修課程。在廣泛參考各地教育部門、公益組織實踐的基礎上,組織專家組,儘快研究出臺全國性、權威性的兒童安全防範教材,在學校中全面普及安全防範教育。

對於已經發生的被拐、性侵、家暴等刑事案件,要引入社會力量,對被侵害學生除了提供法律援助之外,還要提供必要的心理治療。

張寶艷還建議,應深入開展安全文明校園創建活動,提高學校安全防護能力與水準。加強法制教育、心理健康和安全防範知識教育,並適時組織學生進行一些實情實景的模擬逃生、模擬自我救護等方面的演練,提高學生的安全防範能力和自我保護意識。

兩會要聞

圖片新聞更多>>

直播更多>>

全媒體矩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