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準發力供給側立足長遠補短板
湖北日報訊人民日報記者:湖北將採取哪些措施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湖北深化改革的最大優勢和挑戰是什麼?如何迎接挑戰?
王曉東(全國人大代表、省委副書記、省長):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作出的重大決策,今年湖北將在去年良好基礎上,更深入、更紮實、更有力推進這項改革,重點是“四深化一加強”。深化“三去一降一補”,有力有序去産能,因城施策去庫存,統籌發力去杠桿,更大力度降成本,聚焦重點補短板;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突出目標引領、産品品質、産能建設、産業融合和規模經營,確保糧食安全、食品安全和農村穩定,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增綠;深化實體經濟發展,著力破除體制機制障礙,進一步優化發展環境,推動生産要素“脫虛向實”;深化關鍵性改革,更大力度推進放管服和國企、財稅、金融、價格等重點領域改革;加強過硬作風建設,充分激發廣大幹部、企業家和創新人才的積極性,為改革提供有力保障。
湖北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優勢突出,一是政治生態良好,全省上下思想統一、信心堅定,推進改革、幹事創業氛圍濃厚;二是發展條件優越,工業基礎、人才資源、物流條件、發展態勢很好;三是工作基礎紮實,經過一年的探索實踐,積累了經驗,增添了底氣。湖北深化這項改革也面臨環境變化、結構矛盾、能力欠缺等挑戰,還有一些體制機制障礙需要破除,運用市場化、法治化手段推進改革的能力有待提高。
我們將以習近平總書記關於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論述為根本遵循,以深化改革為根本路徑,以增強領導幹部推動能力為根本保障,敢於擔當、善作善為,全力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各項任務在湖北落實落地。
中央電視臺記者:湖北從過去“圍湖造田”到現在“退垸還湖”,其中有什麼樣的思考?未來將著重從哪些方面補短板?
王曉東:俗話説得好,人不給水出路,水就不給人活路。從“圍湖造田”到“退垸還湖”,是我們對長期生態透支的補償,是還生態歷史欠賬,就是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
下一步,湖北將強有力推進基礎設施建設,重點是易澇地區排澇能力提升、五大湖泊湖堤加固、14條入江重要支流治理和1321座中小型水庫除險加固。強有力推進生態環境保護,抓好長江大保護、退垸還湖工程和“綠滿荊楚”行動等工作,努力實現生態保護和經濟發展共贏。強有力推進體制機制創新,全面實施“河長制”“湖長制”,健全完善生態資源管理體制和考核體制,著力建設美麗湖北,更好造福人民。
打通創新鏈與産業鏈“最先一公里”
湖北日報訊中央人民廣播電臺記者:湖北在發展戰略性新興産業、培育發展新動能方面有哪些突出優勢?搶抓國家新産業佈局的機遇中又應做好哪些工作?
辜勝阻(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全國人大財經委副主任委員):湖北發展戰略性新興産業,有著得天獨厚的科教資源優勢,以及老工業基地産業優勢。要推動傳統産業高新化,高新成果産業化。從區域經濟角度講,湖北還是長江經濟帶的龍腰,有望迎來新一輪産業轉移機遇。
搶抓機遇,湖北可從政策保障、企業培育、人才技術支援、金融服務、成果轉化幾個方面發力。完善創新鏈和産業創新體系,推進産學研有效對接,培育一批懂科學的企業家和懂市場的科學家,壯大天使投資,打通創新鏈與産業鏈的“最先一公里”;推動技術創新和金融創新“雙輪驅動”,形成創新、創業和創投“鐵三角”,激發股權類創新資本活力;推進創新人才的知識資本化和智慧財産權股份期權化,建立知識合法轉化為財富的機制;推進創業創新主體多元化,既要有精英創新,也要有草根創業,不僅要有“洋海歸”,還要有“農海歸”,形成頂天立地的大企業和鋪天蓋地的小企業共同發展的生態;要建立創新容錯機制,完善財産和智慧財産權保護機制,讓企業家安心經營,放心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