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張抗抗:稿酬個稅起徵點應升至3500元

文章來源: 新京報 發佈時間: 2017-03-12 責任編輯: 趙超
+|-

談文藝片

文藝片“不見天日”觀眾審美趣味需提升

新京報:去年發生了文藝片排不上檔期的事情,你怎麼看?

張抗抗:近年來,國産文藝片越來越接近國際水準,這些影片的人文情懷、審美意識和藝術水準,對於提升民族文化素質,有極大作用。但是中國電影業目前卻出現了這樣的怪現象:商業片當道,娛樂片稱霸。電影院成為快速“貨幣回籠”的機器,賺錢的工具。

文藝片根本排不上。去年“百鳥朝鳳”事件就是代表性事件。很多優秀文藝片到電影院“一日遊”就再也沒有排片機會了。

新京報:你覺得原因在哪?

張抗抗:原因很多。近年銀幕數量增加非常快,政府在投入文化場館建設包括影院建設同時,也鼓勵社會資本投資建立電影院。有一些公司一邊投資拍電影,一邊建影院,形成“産供銷”一條龍,自己拍的電影在自己建的影院放映,何愁沒有觀眾和票房?大多數影院逐利為上,哪個電影票房高,就排哪部電影。

事實上,觀眾去電影院遇上那些全天候反覆放映的娛樂片,幾乎沒有別的選擇。文藝片大多數情況下“不見天日”,都沒有讓觀眾檢驗的機會。而且觀眾的審美趣味也急需提升。種種原因交錯糾纏,長此以往文藝電影越來越萎縮退化,導演拍文藝片得不到投資,拿不到好劇本,造成低俗娛樂片大行其道,中國觀眾的審美口味和能力,就這樣被毀壞了。

談實體書店

逛書店是一種“文化行為”

新京報:你曾經一直為實體書店呼籲。數據顯示,2002年到2012年,全國有近五成實體書店倒閉,總數達1萬多家。現在情況怎麼樣?

張抗抗:那是實體書店生存最艱難的一個時段,近兩年書店免除營業稅後,情況有了一點改善。實體書店不斷倒閉引起全社會關注,各界為此呼籲。後來國家進行財稅改革,減輕了很多小企業負擔。2014年左右,很多新書店又重新開業了。國家也出臺了很多政策保障實體書店發展,比如新城區規劃裏必須有書店,邊遠地區盡可能建書店。

新京報:中國人讀書數量在全世界是比較低的?

張抗抗:是的,中國尚未建立良好的全民閱讀機制,手機微信等媒介的衝擊就來了,時間被碎片化,很多人都覺得沒時間讀書。人們對紙質書的閱讀習慣,和實體書店的發展息息相關。我認為去書店買書不僅僅是購書這個“目標”,而是一種“文化行為”。逛書店感受其氛圍,買書打包,撫摸書頁等一系列過程,人是參與其中的。這與用手機打開連結看一篇文章感覺完全不同。我們省略了這樣的“文化行為”過程,很遺憾。

新京報:你覺得如何促進全民閱讀氛圍的形成?

張抗抗:政府近年推廣全民閱讀活動以來,硬體設施方面有所改觀。這方面深圳市政府做得最成功。在深圳借閱圖書極其方便,圖書館借閱可做到較大的覆蓋面,幾乎每個社區都設有書吧,保證市民及外來務工人員都享有文化權利。但除了政府履行職責外,更重要的是每個人都想讀書、願意讀書,一個有強烈進取心、不斷進步的民族,才能獲得文化軟實力。讀書氛圍的形成,需要我們每個人的努力。

   上一頁   1   2  


分享到: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