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無數次改革的歷史經驗表明,革別人的命、動別人的“奶酪”易;革自己的命、動自己的“奶酪”痛
◆ 絕不能出現改革成就的書面總結“成果豐碩”,但群眾對改革成果的感受與期待仍存差距的情況
◆ 現實經濟生活中仍遺存著某些計劃體制“特權”烙印,破壞了應有的市場秩序,阻礙了公平競爭和市場效率,成為障礙全面深化改革的阻力
◆ 現在有些領導幹部害怕擔責,躲著走,拖著看,不敢碰硬。在推進改革過程中“不想為、不敢為、不會為”的現象
◆ 解決“不會為”的問題,可以通過學習培訓,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解決“不想為、不敢為”的問題,就必須關心領導幹部在改革問題上的所思所想、所憂所慮
◆ 要降低改革可能給領導幹部承擔成本和風險的壓力。調動領導幹部“想改革、敢改革、謀改革”的積極性,需要真正重視並有效建立改革“激勵機制”和“容錯糾錯機制”
文/韓保江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全面深化改革的號角更加嘹亮,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深入調研,在充分聚集民智的基礎上進行頂層設計,經過三年多的持續努力,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軍隊、黨建等七大改革領域裏“四梁八柱”都已出臺,一個旨在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提高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並能支撐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現代化制度體系框架已基本顯現。
全面深化改革“四梁八柱”藍圖已經備齊,要緊的是如何築牢“四梁八柱”,建構起足以顯示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現代化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進而“讓一切勞動、知識、技術、管理、資本的活力競相迸發,讓一切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永葆中國制度的生機、活力和優越性。
正所謂:“一分部署,九分落實”。
“知行合一”方能讓改革落地生根
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反覆強調:“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也是決定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一招。”深入學習黨的十八大,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精神,尤其是系統學習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就能夠真正領悟“關鍵一招”的重大意義。
學是為了用。但在現實中,有些領導幹部講起為什麼要全面深化改革來“頭頭是道”,寫出來的文章裏,更是對問題和毛病以及不改革的危害分析得“入木三分”,但做起來就不是那麼回事了。
這些“誇誇其談”會講大道理的幹部,行動上常常不像他們説的那樣有危機感、緊迫感,不僅改革畏首畏尾,不敢探索,不敢碰硬,而且調研少、招數少。不知道怎樣改的“本領恐慌”是這些人的“內傷”。有的對中央全面深化改革的部署採取應付的態度,以會議落實會議,以文件落實文件。
深化改革的口號喊得震天響,深化改革的步子卻總也邁不開。絕不能出現改革成就的書面總結“成果豐碩”,但群眾對改革成果的感受與期待仍存差距的情況。
全面深化改革是一場更深刻的革命,與以往改革最大的不同之一就是政府要自我革命。這會涉及到領導幹部自身的“奶酪”。無數次改革的歷史經驗表明,革別人的命、動別人的“奶酪”易,革自己的命、動自己的“奶酪”痛。有些領導幹部之所以“光説不練”,玩文字遊戲甚或搞變通,很大程度上是怕這種“痛”,“小私”誤了“大公”。
要真心改革,就要下狠心去除私心雜念,勇於從動自己的“奶酪”入手,自我革命。真心的改革,肯定是實幹當頭的改革,肯于俯下身子、涉險碰硬,一句話就是要“知行合一”。不僅要真心去認識我們黨面臨的“四種考驗”和“四種危險”,用真心去理解全面深化改革的要義,而且要用“抓鐵有痕,踏石留印”的真行動、真幹勁推動改革。
唯有真正把“知”與“行”統一于全面深化改革實踐之中,各項改革方案和改革舉措才能落地生根,全面改革的“四梁八柱”才能築牢,由此支撐起來的“現代化”的制度大廈才能屹立不倒,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才能更具魅力。
注重發揮全面改革
整體效能“動車組”效應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開宗明義地指出,全面深化改革中“全面”的內涵,不僅講的是改革內容廣,既包括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五大建設”的體制改革,又包括黨建、軍隊方面的體制改革,而且強調的是這諸多領域的改革之間要注重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因此,推進各領域改革之間協同和配套,最大限度地避免不同領域改革衝突和掣肘,提高改革整體效能,是築牢全面深化改革“四梁八柱”的根本。
提高改革整體效能,第一位的就是要分清輕重緩急,找準改革發力點和突破口。“萬事開頭難”,全面深化改革涉及方方面面,可謂千頭萬緒。各項改革怎樣破局,先從哪入手,怎樣由淺入深,怎樣較快見到成效,習近平總書記告訴了我們辦法和原則。
首先,改革要以人民為中心,從群眾最關心、反映最突出、最集中的問題入手,形成“群眾擁護”、“經濟發展”、“社會穩定”的合力支撐。
2013年11月2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南海召開的黨外人士座談會上的講話中談到改革如何破局時指出:“改革要從群眾最期盼的領域改起,從制約經濟社會發展最突出的問題改起,讓全社會感受到改革帶來的實實在在的成果,最大限度凝聚改革正能量。”
隨著全面深化改革進程不斷推進,根據改革實踐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2016年12月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深改組第三十次會議上又提出“四個有利於”的改革原則,為今後的改革導航。他説,“多推有利於增添經濟發展動力的改革,多推有利於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的改革,多推有利於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的改革,多推有利於調動廣大幹部群眾積極性的改革。”
一絲不茍地按照習近平總書記這樣的要求去推進全面改革,不僅能克服各種阻礙,形成一種高效的集約化改革,使改革深入人心,而且更有利於提升全面深化改革的整體效能,達成把各領域改革的“四梁八柱”建構在社會生産力不斷進步、創新驅動經濟發展和社會包容和諧基礎之上的大功效。有了“群眾擁護”、“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的合力支撐,全面深化改革就能不斷深入下去。
其次,就是要抓住主要矛盾,避免“眉毛鬍子一把抓”,充分發揮經濟體制改革的牽引作用。全面深化改革千頭萬緒、錯綜複雜。改革在很多領域難以突破,問題出在哪?很重要的一條,在於看不清問題中什麼是主要的、起決定性作用的因素,什麼是次要的、處於服從地位的因素,不能及時抓住並集中力量解決主要矛盾。
毛澤東同志始終把這個問題放在領導工作的突出地位。他説過:“研究任何過程,如果是存在著兩個以上矛盾的複雜過程的話,就要用全力找出它的主要矛盾。捉住了這個主要矛盾,一切問題就迎刃而解了。”他還説:“萬千的學問家和實行家,不懂得這種方法,結果如墮煙海,找不到中心,也就找不到解決矛盾的方法。”鄧小平講過的“不管黑貓、白貓,抓住老鼠就是好貓”的思想,講出了抓主要矛盾的“要領”。
無疑,要順利推進涉及領域廣泛的全面深化改革,提高整體效能,必須學會抓主要矛盾。用辯證唯物史觀看,生産力決定生産關係,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是客觀規律。在諸多領域改革中,經濟體制改革是具有牽引作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