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俊敏的書店也經歷了“起死回生”的過程。“工作人員的態度有了180度的轉變。”張俊敏告訴中國青年報·中青線上記者,他的書店重新開張了。2013年,他的名字曾幾次出現在李克強的講話中。“北京一所高校的一位畢業生,回到家鄉創業,辦一個書店,在多個部門跑了30多趟,花了不少錢,歷時三個多月,總算辦起來了。但開業後,各種檢查、收費、罰款就跟著來了,沒錢就拿書,最多的一次拿走了140多本。最後,他一氣之下關門不幹了。”
張俊敏曾經騎自行車去過拉薩。他説:“辦證的過程,比騎車去拉薩還難。”後來,他乾脆背著裝有材料的登山包,像個遠行者那樣往返于城市的各個部門。
“現在方便多了,”張俊敏剛剛辦下食品流通許可證,“房租能不能再低點呢?書店承載一些文化功能,但高房租逼得人要賣一塊錢的辣條了。”張俊敏又有了新期盼。
效果好不好,要問老百姓
在企業家眼裏,變化是顯而易見的。全國人大代表、森馬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邱光和記得,森馬的第一個總部園籌建時,審批流程走下來,蓋了90多個章。而最近的一個産業園的建設,整個審批流程蓋了不到10個章。
這位民營企業家簡而言之:“以前跑十次的事情,現在只需跑一次,這就是簡政放權。”
“‘革命’效果好不好,還是要問老百姓。”鄧偉根説,“這倒逼政府想便民、利民之策”。
“我們一定要讓企業和群眾更多感受到‘放管服’改革成效,著力打通‘最後一公里’。”李克強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説。這份“要讓老百姓在火車站看大螢幕的時候也能聽懂”的報告,延續了總理的施政理念。
“老子説,‘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只有把束縛老百姓手腳的繩索都解開了,才能真正發揮13億人的聰明才智和創造力!”總理在“放管服”的上海座談會上説,“改革永無止境,我們改革的最根本目的,就是要解放和發展生産力。”
廣州市政協常委曹志偉的“萬里審批圖”曾展現在總理面前。每一道審批,曹志偉都用一個方格顯示,這幅圖由高低起伏的各色方塊組成。繪製這幅圖,他花了十餘年時間,摸清了一個建築項目從立項到拿房産證要過的每一道坎。
“‘萬里審批圖’所引發的改革,只是撬動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的門把手而已。”曹志偉説,“改革正向縱深發展,現到了攻堅克難的階段、到了從量變到質變的關鍵時機,要割肉、啃硬骨頭。”
半個月前,江門航太數聯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石磊從鄧偉根手中領到首張“十五證合一”企業新版營業執照,“不只是一張紙,而是集合了統一資訊的卡”。這張對接政府各部門的卡,破除的是一道道通往市場的“關卡”。
“把很多證變一個證不是目的。”鄧偉根表示,多證合一的實質是實現數據共建共用,另起一行之後的文章怎麼寫,需要時間檢驗。”(記者 楊傑王鑫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