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記者 張浩 攝

中新社北京2月20日電 題:中國改革“新賽季” 三大硬仗待突圍

中新社記者 李曉喻

“要把改革放在更加突出位置來抓,不僅親自抓、帶頭幹,還要勇於挑最重的擔子、啃最硬的骨頭。”這是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中央深改組最新一次會議上,對全國黨政負責人發出的“動員令”。

2017年春節假期後首個中央深改組會議即聚焦改革,令人們對進入“新賽季”的雞年改革進程充滿期待。北京政經觀察人士指出,進入“新賽季”的中國改革尚有三大硬仗需要突圍。站在全面深化改革的關鍵時點上,如何將這一決定中國命運的“攻堅戰”進行到底,料將成為2017年全國兩會的一大看點。

硬仗一:促改革落地

能否把業已成型的改革佈局落到實處,既關乎改革的前途,也影響著外界對中國發展前景的信心。

截至目前,中國各方面共出臺419個改革方案,主要領域“四梁八柱”性質的改革主體框架已基本確立;改革事項的優先順序和重點逐漸明朗;改革方法和手段也日趨成熟。

在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吳敬璉看來,目前改革的方向和頂層設計都是正確的,應當堅持;實施方案也切中時弊,有可行性。“關鍵在於執行。”

中國社科院經濟研究所原所長裴長洪亦表示,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確定的330項改革事項相關方案現已基本全部出臺,“頂層設計都有了,現在就是要把改革舉措全面落地,特別是基礎性關鍵性改革要落地。”

硬仗二:拆制度藩籬

面對經濟下行壓力,怎樣通過行之有效的制度促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取得突破,是必須解決的難題。

目前,去産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這五大重點任務雖有進展但並不平衡,行業壟斷、準入門檻、地方保護壁壘等阻礙市場機制運作的“藩籬”亟待拆除。

“今年應使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取得實質性突破”,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總經濟師徐洪才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時稱,這需要從制度建設著手,為經濟長期健康發展夯實基礎。

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委員賈康也認為,切實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制度供給是關鍵。在深入進行“三去一降一補”的同時,還應抓緊實施一批關係市場經濟體制基石建設的重大改革,如國企、財稅、金融、土地制度等改革,為要素創造自由流動、優化重組的環境和條件。

在1月的中共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時,習近平已明確提出,要從構建長效體制機制、重塑中長期經濟增長動力著眼。在此情況下,針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推進怎樣的制度設計,將成為今年全國兩會代表、委員建言獻策的重大議題。

  硬仗三:啃民生“硬骨頭”

中國高層在不同場合多次強調,要通過改革給民眾帶來更多獲得感。欲謀民生之利,“啃硬骨頭”勢在必行。

消除貧困是提升獲得感的第一步。到2020年使幾千萬貧困人口全部脫貧,這場“硬仗”現已到了攻克最後堡壘的階段。

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劉志勤認為,行之有效的制度、嚴明的組織機構和嚴格的監督管理機制在脫貧工作中最為重要,對預防脫貧後可能出現的反覆具有特殊意義。

從層層立下“軍令狀”,建立脫貧攻堅責任制,到設立考核“指揮棒”引導各級官員全力脫貧,再到建立貧困退出機制,杜絕“數字脫貧”“假脫貧”,中國脫貧攻堅戰佈局緊鑼密鼓。今年兩會上,代表委員將熱議進一步完善脫貧工作制度,消除“貧困基因”。

除脫貧外,啃下教育、醫療、養老、社保等方面的改革“硬骨頭”,亦料是今年中國改革清單上的重頭戲。

在2017年中國地方政府工作報告中,“讓老百姓有實實在在的獲得感和幸福感”“紮實辦好重要民生實事”已成為高頻語句。圍繞民眾最關心的民生領域改革,全國兩會料將推出更多時間表和“施工圖”,為“新賽季”的中國改革護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