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2016全國兩會

兩會授權發佈:政府工作報告(全文)

文章來源: 新華網 發佈時間: 2016-03-17 責任編輯: 蘇向東
+|-

二、“十三五”時期主要目標任務和重大舉措

根據《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國務院編制了《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草案)》,提交大會審查。

《綱要草案》緊緊圍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奮鬥目標,針對發展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等突出問題,強調要牢固樹立和貫徹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用的發展理念,明確了今後五年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任務,提出了一系列支撐發展的重大政策、重大工程和重大項目,突出了以下六個方面。

——保持經濟中高速增長,推動産業邁向中高端水準。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到2020年國內生産總值和城鄉居民每人平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十三五”時期經濟年均增長保持在6.5%以上。加快推進産業結構優化升級,實施一批技術水準高、帶動能力強的重大工程。到2020年,先進製造業、現代服務業、戰略性新興産業比重大幅提升,全員勞動生産率從每人平均8.7萬元提高到12萬元以上。屆時,我國經濟總量超過90萬億元,發展的品質和效益明顯提高。在我們這樣一個人口眾多的發展中國家,這將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

——強化創新引領作用,為發展注入強大動力。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必須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啟動一批新的國家重大科技項目,建設一批高水準的國家科學中心和技術創新中心,培育壯大一批有國際競爭力的創新型領軍企業,建設一批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區。持續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促進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廣泛應用。加快建設品質強國、製造強國、智慧財産權強國。到2020年,力爭在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戰略前沿領域取得重大突破,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強度達到2.5%,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60%,邁進創新型國家和人才強國行列。

——推進新型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縮小城鄉區域差距,既是調整經濟結構的重點,也是釋放發展潛力的關鍵。要深入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實現1億左右農業轉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鎮落戶,完成約1億人居住的棚戶區和城中村改造,引導約1億人在中西部地區就近城鎮化。到2020年,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60%、戶籍人口城鎮化率達到45%。實施一批水利、農機、現代種業等工程,推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和區域化佈局、標準化生産、社會化服務。到2020年,糧食等主要農産品供給和品質安全得到更好保障,農業現代化水準明顯提高,新農村建設取得新成效。以區域發展總體戰略為基礎,以“三大戰略”為引領,形成沿海沿江沿線經濟帶為主的縱向橫向經濟軸帶,培育一批輻射帶動力強的城市群和增長極。加強重大基礎設施建設,高鐵營業里程達到3萬公里、覆蓋80%以上的大城市,新建改建高速公路通車里程約3萬公里,實現城鄉寬頻網路全覆蓋。

——推動形成綠色生産生活方式,加快改善生態環境。堅持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持續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深入實施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劃定生態空間保護紅線,推進山水林田湖生態工程,加強生態保護和修復。今後五年,單位國內生産總值用水量、能耗、二氧化碳排放量分別下降23%、15%、18%,森林覆蓋率達到23.04%,能源資源開發利用效率大幅提高,生態環境品質總體改善。特別是治理大氣霧霾取得明顯進展,地級及以上城市空氣品質優良天數比率超過80%。我們要持之以恒,建設天藍、地綠、水清的美麗中國。

——深化改革開放,構建發展新體制。發展根本上要靠改革開放。必須全面深化改革,堅持和完善基本經濟制度,建立現代産權制度,基本建成法治政府,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加快形成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的體制機制和發展方式。“一帶一路”建設取得重大進展,國際産能合作實現新的突破。對外貿易向優進優出轉變,服務貿易比重顯著提升,從貿易大國邁向貿易強國。全面實行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制度,逐步構建高標準自由貿易區網路,基本形成開放型經濟新體制新格局。

——持續增進民生福祉,使全體人民共用發展成果。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努力補齊基本民生保障的短板,朝著共同富裕方向穩步前進。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我國現行標準下的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建立國家基本公共服務項目清單。建立健全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社會保障制度。實施義務教育學校標準化、普及高中階段教育、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等工程,勞動年齡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從10.23年提高到10.8年。實現城鎮新增就業5000萬人以上。完善收入分配製度,縮小收入差距,提高中等收入人口比重。完善住房保障體系,城鎮棚戶區住房改造2000萬套。推進健康中國建設,每人平均預期壽命提高1歲。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實施公民道德建設、中華文化傳承等工程。我們既要讓人民的物質生活更殷實,又要讓人民的精神生活更豐富。

做好“十三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工作,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必須著力把握好三點。一是牢牢抓住發展第一要務不放鬆。發展是硬道理,是解決我國所有問題的關鍵。今後五年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重要階段,各種矛盾和風險明顯增多。發展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必須毫不動搖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推動科學發展,妥善應對風險挑戰,使中國經濟這艘巨輪破浪遠航。二是大力推進結構性改革。當前發展中總量問題與結構性問題並存,結構性問題更加突出,要用改革的辦法推進結構調整。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突出抓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既做減法,又做加法,減少無效和低端供給,擴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給,增加公共産品和公共服務供給,使供給和需求協同促進經濟發展,提高全要素生産率,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産力。三是加快新舊發展動能接續轉換。經濟發展必然會有新舊動能迭代更替的過程,當傳統動能由強變弱時,需要新動能異軍突起和傳統動能轉型,形成新的“雙引擎”,才能推動經濟持續增長、躍上新臺階。當前我國發展正處於這樣一個關鍵時期,必須培育壯大新動能,加快發展新經濟。要推動新技術、新産業、新業態加快成長,以體制機制創新促進分享經濟發展,建設共用平臺,做大高技術産業、現代服務業等新興産業集群,打造動力強勁的新引擎。運用資訊網路等現代技術,推動生産、管理和行銷模式變革,重塑産業鏈、供應鏈、價值鏈,改造提升傳統動能,使之煥發新的生機與活力。

從根本上説,發展的不竭力量蘊藏在人民群眾之中。9億多勞動力、1億多受過高等教育和有專業技能的人才,是我們最大的資源和優勢。實現新舊動能轉換,推動發展轉向更多依靠人力人才資源和創新,既是一個伴隨陣痛的調整過程,也是一個充滿希望的升級過程。只要闖過這個關口,中國經濟就一定能夠浴火重生、再創輝煌。

展望今後五年,我們充滿必勝信心。如期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人民生活將會更加美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前景一定會更加光明!

   上一頁   1   2   3   4   5   6   7   下一頁  


分享到: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