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2016全國兩會

教會聾兒説話 她給總理送禮物

文章來源: 中國網 發佈時間: 2016-03-11 責任編輯: 趙超
+|-

不靠別人的憐憫

2015年,精化聾兒語訓希望學校開始開展職業教育。“因為如腦癱、智障的孩子,是不能通過教育完全康復融入社會的,他們的出路在哪?”這是袁敬華常常思考的問題。“父母不可能養他們一輩子,總會比他們走的早,如果他們能有一技之長,至少將來在社會上會有立足之地。”帶著這樣的想法,袁敬華和學校的老師們根據不同孩子的年齡段和實際情況,開展了多種職業技能培訓,包括繪畫、軟陶、書法、剪紙、掐絲景泰藍等十幾種。

袁敬華給記者講了個小故事。學校一名12歲的腦癱孩子,用時2個多月完成了一幅油畫,賣了300元。“當孩子拿到錢時激動興奮的心情,不是我們健康人能體會到的。孩子的母親和繪畫老師倆人也抱在一起高興地流淚。”回憶起當時的情景,袁敬華的眼眶紅了,“腦癱孩子無法長時間保持一個動作,為了這幅畫,她用一根木棍把自己的胳膊固定在墻上,非常不容易。孩子一真認為自己是個廢人,家庭的負擔,現在終於也能掙錢了,能自己養活自己了不是廢人了,這讓孩子對自己有了信心,家長們看到希望。”袁敬華這次帶來的畫冊,有孩子們的繪畫作品、剪紙作品和書法作品。“我希望能有更多的人了解,這些孩子雖然有生理缺陷,但正常人能做到的,他們也能做到。我們要做的,就是要把他們的潛能最大的發掘出來,讓他們走向社會時有自信,能靠自己的雙手獲得報酬,而不是靠別人的憐憫。”

袁敬華介紹,經過老師們的多方努力,學校還辦起了殘疾人創業園,“我們現在接一些家庭裝飾畫訂單,孩子們臨摹一些風景畫,還挺受歡迎。我來北京時他們正在商量如何開網店,把孩子們的作品放到網上賣。”袁敬華信心滿滿,“我們現在正在探索殘疾兒童一邊治療康復,一邊教學的醫教結合模式,包括運動鍛鍊、技能培訓。我作為一名基層人大代表,天天和他們生活在一起,我最知道他們有哪些需求,最需要政府做什麼。他們無法表達他們的訴求,我願意代他們發聲,表達出他們的訴求。”

關愛來自全社會

據統計,中國現有殘疾兒童為800萬,每一名殘疾兒童背後,都是一個不幸的家庭,除了背負巨大的精神壓力外,還要付出高額的治療費用。袁敬華告訴記者,0-6歲是殘疾兒童康復最佳期,早發現、早干預、早治療。尤其是聾兒,更能體現出搶救性救治的效果。“中國很多殘疾兒童分佈在農村,家長沒有這方面的意識,同時,沒有條件沒有能力送孩子去康復中心。”

2005年起,作為全國人大代表,袁敬華多次呼籲國家加大對特殊教育事業及貧困學前聾啞兒童的資助力度,以及對0-6歲殘疾兒童開展搶救性救治。“0-6歲是殘疾兒童康復的黃金年齡,錯過了以後康復難度更大或者根本無法康復,就會造成遺憾終身。”袁敬華説,“我的建議得到了有關部門的重視和落實。2007年起,國家開始給特殊教育學校的孩子發放補助,當時每人平均2400元,現在已經漲到每人平均6000元。同時,還開展了0-6歲殘疾兒童搶救性康復工程。”她告訴記者,目前山東省已實現對0-6歲殘疾兒童搶救性康復的全覆蓋,“今年還要免費為1000名聾兒安裝人工耳蝸。”

人工耳蝸是一種幫助聾人恢復聽覺的電子設備,價格通常在十幾萬元到二十萬元,對普通家庭而言是一筆不少的開支,困難家庭根本無法負擔。“我們省不僅為聾兒免費安裝,還免除一年的康復費用。我們學校已有20多個孩子安裝了人工耳蝸,經過半年多的時間,説話表達能力非常好,和正常孩子一樣,現在已經進入普通幼兒園,和正常孩子一樣生活。”這是最讓袁敬華興奮和安慰的事。

她告訴記者,社會對殘疾兒童的態度也慢慢有所轉變,包容性越來越強。“過去我們(殘疾)孩子在公共場合都很自卑,人們看他們的眼神就像看怪物一樣。現在我們帶他們出去上生活實踐課,在超市問服務員價格什麼的,大家都會很耐心很認真地聽,聽不懂的還會讓他們寫出來,孩子們會覺得,‘哦,別人沒覺得我和他們不一樣。’這就增強了孩子們的自信。”

來自教育部的消息,2016年,全國要基本普及殘疾兒童少年義務教育,視力、聽力、智力殘疾兒童少年義務教育入學率要達到90%以上,其他殘疾人受教育機會也明顯增加。同時規定,30萬人以上的縣城必須要建一個特殊學校或特教中心。

   上一頁   1   2  


分享到: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