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3月11日訊(記者 矯楓)據《今日中國》來稿,今年兩會期間,袁敬華特意從山東給李克強總理帶來一份禮物。
“是什麼禮物?”記者好奇地問。
“一本畫冊,是我們學校孩子們的作品。”袁敬華答。
袁敬華是山東夏津縣精化聾兒語訓希望學校校長,也是第十屆、第十一屆、第十二屆全國人大代表。
16歲那年,她在自己家12平米的廚房裏辦起了殘疾兒童學校,2003年,她26歲,成為山東省最年輕的全國人大代表。在這14年的履職生崖中,她共計提出200多份建議、114個議案,其中有80多份是專門針對聾啞智障兒童和殘疾人的,已有多個議案進入立法程式。
當記者問她:“從事特殊教育行業20多年來有哪些感受?”袁敬華想了想回答:“社會在進步,政府對特殊人群的關注度也在不斷提升,這與我們學校的發展是同步的。”
教會聾兒説話
夏津縣,隸屬於德州市,經濟以農業為主,屬於欠發達地區。在當地,提起袁敬華的名字,幾乎無人不知。她從事特殊教育事業23年來,使580多名聾兒張口説話融入正常社會,200多人可以成家立業、自食其力。現在,她的精化聾兒語訓希望學校招收有腦癱、智障、自閉症和聾啞四類殘疾孩子共738名,是山東省規模最大的民辦特教學校。另外,她還辦起了殘疾人託管中心和老年公寓。袁敬華説:“這些孩子們是不幸的,他們因為自已身體的缺陷不能像正常人一樣生活;但他們又是幸運的,因為他們生活在這個時代,有好的政策,可以接受好的治療和教育。給聾啞兒一個有聲的世界,就是我的中國夢。”
23年前,年僅16歲的袁敬華看到同村的兩個聾啞姐妹站在學校門口渴望的眼神,她猶豫再三,決定放棄考大學,把姐妹倆領到自己家,教她們識字。沒有任何的經驗,袁敬華憑著本能教姐妹倆練習發音,幾個月後,當姐妹倆在她上千次的訓練下終於發出“媽媽”的聲音裏,袁敬華喜極而泣。
原先堆滿鍋灶、柴火的廚房很快被清理乾淨變成了教室,袁敬華在一塊木板上用紅漆工工整整地寫上“夏津縣渡口驛鄉三屯村聾啞學校”,挂到了門外。聽到消息的村民開始陸續把孩子往她這裡送,有本村的,也有附近其他村的,不到兩年,她家院子裏就有了40多個孩子。袁敬華的父母也成了學校的“義工”,除了幹田裏的農活,還要幫著她打床板、蒸饅頭做飯。她教這些孩子都是免費的,只收基本的生活費。孩子越來越多,廚房改成的教室已經裝不下,袁敬華求著父母在院裏又蓋了一間房,家裏的積蓄也花的差不多,日子開始捉襟見肘。
袁敬華辦學校的事感動了很多人,1998年,夏津縣政府特批了4畝地,又投資十幾萬元,為她和孩子蓋起了全縣第一所聾啞學校。後經幾次搬遷擴建,2013年,夏津康復醫院也投入運作,可以同時開展物理治療、器械訓練、言語治療等專業康復訓練,為特殊兒童教育探索出一條“醫教結合、全面康復”的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