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啟廷:解毒清熱化瘀湯治過敏性紫癜
中國中醫zy.china.com.cn 時間: 2015-11-17 內容來源: 中國中醫藥報
過敏性紫癜是一種常見的血管變態反應性疾病,因機體對某些致敏物質發生變態反應,導致毛細血管脆性及通透性增加,血液外滲,産生皮膚、黏膜及某些器官出血。臨床表現除皮膚出現紫癜外,常有不同程度的關節痛、腹痛及腎炎等表現,少數伴有血管神經性水腫。本病好發于6歲以上兒童和青少年,發病率14歲以下兒童約佔70%,20歲以下約佔85%,積極有效的治療大多預後良好。
過敏性紫癜屬中醫學血證、斑疹等範圍,中醫學稱之為“肌衄”、“紫癜風”、“葡萄疫”。如《張氏醫通》中有“血從毛孔出者為肌衄”。《聖濟總錄》謂:“紫癜風之狀,皮膚生紫點。”《外科正宗》中雲:“葡萄疫,其患多見於小兒,感受四時不正之氣,鬱于皮膚不散,結成大小青紫斑點,色若葡萄,發在遍身頭面。”中醫認為,本病的發生與外感六淫、素體虧虛、飲食失節、瘀血阻絡等因素有關,其病機為外感風熱濕毒之邪,侵淫腠理,鬱而化火,燔灼營血,濕熱交蒸,損傷脈絡;或素體陰虛,血分有熱,復感風熱,風熱與血熱相搏,壅盛成毒,致使經脈受損,血溢脈外;或飲食失節,導致脾胃運化失司,內熱聚生,外發于膚,迫血外溢而發為紫斑。若邪滯中焦,氣滯血瘀,氣機不通則出現腹痛、便稀;濕熱瘀毒流於關節則出現關節腫痛;若邪注下焦,膀胱氣化失常則出現癃閉、關格等危症。若日久不愈,或反覆發作,則又表現為氣血虧虛,瘀阻脈絡,成難治之症。
劉啟廷教授總結幾十年的臨床經驗,認為風熱毒邪是導致本病發生的主要原因,素體陰虛、血分伏熱為發病基礎,外感熱毒、飲食失宜為誘發因素,此外,情志、勞倦等原因導致臟腑內陰陽失調、陽氣內盛而蘊生內熱,也會引起紫癜的發生。本病以熱證實證為多,或虛實夾雜證,屬虛證者少見。故治療應以祛邪為主,採用涼血化瘀、祛風解毒之法則,自擬解毒清熱化瘀湯為基礎方,結合臨床症候,挾風者佐以祛風,挾濕者兼以化濕,挾瘀者並以祛瘀,虛火者滋陰以配陽,氣虛者益氣以攝血,隨證加減,待病情基本穩定後,再處予固本寧血丸,以鞏固療效,預防復發,治療過敏性紫癜病例數十例,皆取得滿意療效。
組成:生地15~30克,玄參15~30克,牡丹皮10~15克,水牛角30~60克(先煎)或水牛角粉10克(沖服),赤芍15~30克,紫草10~15克,青蒿10~15克,荊芥10~15克,蟬蛻10~15克,甘草10克。
服法:上藥浸泡2小時,武火煮開,文火再煮30分鐘,取汁;加水再煎25~30分鐘,取二汁,加水牛角粉混勻,分2~3次溫服。
功用:涼血化瘀,祛風解毒。
組方依據:過敏性紫癜多因接觸某些特異性的物質,如塵埃、花粉、食物、藥物等,引起毛細血管管壁變態反應性出血,臨床多稱之為“肌衄”,病因為風濕熱毒內蘊、損傷絡脈、迫血外溢肌膚,治宜涼血化瘀、祛風解毒。基礎方藥用生地、玄參、牡丹皮、水牛角粉清熱涼血,養陰生津;赤芍、紫草活血化瘀,涼血散結;青蒿、荊芥、蟬蛻祛風散邪,解毒消斑;甘草調和藥性。諸藥合用,共奏清熱涼血、化瘀止血、祛風解毒之功效。
本方以犀角地黃湯為基礎方,犀角地黃湯是治療各種紫癜病的經典方劑,因為現在犀牛角稀缺,且不允許使用,而水牛角作為犀角的代用品,貨源充足,具有清熱涼血、定驚解毒的作用。藥理研究表明,水牛角與犀牛角水煎液同樣具有縮短大鼠凝血酶原時間、提升血小板數量、降低毛細血管通透性作用。
加減運用:挾風者,症見斑塊瘙癢、時隱時現,加防風以增加祛風透疹之功;挾濕者,伴見頭身困重、納呆口膩、關節灼痛,加蒼術、黃柏、土茯苓以化濕祛濁;挾瘀者,多表現為久病不愈、反覆發作或痛有定處,加桃仁、紅花以祛瘀生新;虛火者,伴見口乾舌燥、心煩意亂者,加生石膏、黃連以清心除煩;氣虛者,加玉屏風散益氣以攝血;大便幹結者,加大黃以通腑泄熱;腹痛便血者,加槐花、地榆炭以涼血止血,解毒止痛;四肢關節疼痛者,加秦艽、木瓜以燥濕止痛;腰痛、尿中有蛋白者,加黃柏、續斷、半枝蓮以補腎固精,化濁利尿。待病情穩定後,可服用固本寧血丸以鞏固療效。
固本寧血丸組成:黃芪300克,炒白術300克,防風150克,生地200克,熟地200克,牡丹皮200克,水牛角300克,三七參300克,白芍200克,赤芍300克。烘乾,軋成細末,裝膠囊內,每粒膠囊含生藥0.5克,每次6~10粒,每日3次口服。具有益氣固表、養血涼血、活血散瘀之功效。
責任編輯: 劉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