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輔周:由茶葉救命説護胃存津
中國中醫zy.china.com.cn 時間: 2015-10-30 內容來源: 中國中醫藥報
【融匯東垣、天士學説】
中醫學歷來重視正氣。《內經》説:“正氣存內,邪不可幹,邪之所湊,其氣必虛。”説明人類疾病發生、發展和轉歸的過程,是正氣邪氣鬥爭勝負消長的過程。臨證時欲辨證無誤,其中重要的一點就在於辨別正邪關係。
蒲輔周認為,發生疾病根本原因是正氣不足;疾病的發展轉歸,正氣的盛衰存亡也起著決定作用。凡疾病之發生轉歸,莫不與胃氣相關。故察病者,必先察脾胃強弱;治病者,必先顧脾胃盛衰。
他提出無病早防,保持正氣;有病祛邪,切勿傷正;若只見病不見人,單純以驅除病邪為務而不顧正氣,就失去了治病求本的原意。在人和病的關係中,人是本,而對人的認識和思考自然要重視人本身。因此蒲輔周治病重視以元氣為本,強調本身抵抗力、修復力內在因素的作用。
正氣的盛衰,與胃氣的強弱有緊密聯繫。中醫所説的“胃氣”,泛指胃腸為主的消化功能。以胃氣為本,是説消化功能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病人的一般抗病能力,説明胃氣在人體的重要性。
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脾胃功能正常,則營衛協調,五臟安和。蒲輔周認為,若脾胃功能損傷,則不能生化氣血,奉養全身,外不足以抗禦病邪的侵襲,內不足以保障臟腑功能的正常活動,則諸病由此而生。因而無論何疾,都刻刻不忘調理脾胃,培補後天。
他調治脾胃,取法于東垣。並認為東垣詳于治脾,略于治胃;詳于升脾,略于降胃;詳于溫補,略于清潤。葉天士倡養胃陰之法,闡述“脾喜剛燥,胃喜柔潤,脾宜升則健,胃宜降則和”之理,實補東垣之法所未備。他調治脾胃,升降潤燥權宜而施,取法于東垣而著意保胃陰,傚法于天士而不忘振脾陽,熔二家之長于一爐,其邃密醫理已臻爐火純青的境界。
凡治外感病必先顧護胃氣,因為胃為衛氣之本,衛氣來源於中焦,胃氣強者衛氣始固。如蒲輔周在《略談辨證論治》一文中,諄諄告誡説:“苦寒解毒之品,大都有傷脾敗胃之弊,凡用苦寒攻下之法,必須謹慎,要辨證準確,中病即止。”
一急性肝炎患者,素體脾弱,前醫只注意病毒感染這個外因,卻忽視內因脾虛,屢進苦寒抗菌之劑,以致飲食日減,便溏不消化,月余臥床不起。蒲輔周分析其人內因脾弱,遂用香砂理中東加吳茱萸、草果,健脾扶正以驅邪,獲顯效。
又如辨治急性肝炎,蒲輔周不拘泥于感染病毒一個因素,以一法一方進行統治,而是從整體觀出發,堅持正氣為本的原則,全面分析肝炎的發病機轉,根據不同的病理變化,靈活地運用“祛邪勿傷正、扶正亦逐邪”等措施,充分體現了他在辨治肝炎過程中妥善地處理邪正的辯證關係。
責任編輯: 劉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