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門雪:倡傷寒溫病融合的辨證學説

中國中醫zy.china.com.cn  時間: 2015-10-09  內容來源: 中國中醫藥報

程門雪(1902年~1972年),安徽婺源人(今屬江西),傑出的中醫學家、教育家、臨床家。1916年起,先後師從安徽名醫汪蓮石、江蘇孟河名醫丁甘仁學醫。1921年從上海中醫專門學校畢業。1928年任上海中醫專門學校教務長,兼任滬南廣益中醫院醫務主任。1935年懸壺于上海西門路寶安坊。

1954年任上海市第十一人民醫院中醫內科主任、上海市衛生局顧問。1956年上海中醫學院創建時為首任院長,兼任上海市中醫學會主任委員,中共中央血吸蟲病科學研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同時當選為第二、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上世紀60年代,他多次組織近代中醫學術流派報告會,對當時上海中醫界的學術爭鳴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會後,由他主編的《近代中醫流派經驗選集》,在全國廣泛傳播,影響頗大。

程門雪中醫學術造詣很深,倡導寒溫統一,認為“傷寒是基礎,溫病在傷寒基礎上有較大的發展,在臨證運用時應取兩者之長,不要過於拘泥,不應相互排斥”。在臨床上將傷寒、溫病理論和方劑融合起來,各取所長,靈活運用,治療熱性病和內科疑難雜症,效果顯著。

程門雪著作頗多,有《〈傷寒辨要〉箋記》《雜病匯講》《傷寒用下法之研究》《金匱篇解》《〈傷寒六經析義〉箋記》《陰陽五行經絡學説在臨床上的應用》等。

【倡寒溫統一】

程門雪在傷寒和溫病研究方面都是中醫界公認的大家,他一生倡導傷寒、溫病融合的辨證學説。

在溫病學説創立以後,傷寒與溫病之爭持續已久。繼後又有寒溫一體之論,但在寒溫一體論中,又有以傷寒統溫病的“傷寒溫病學派”和以溫病統傷寒的“廣溫病學派”的不同。程門雪傷寒受師于汪蓮石,溫病得之丁甘仁的親炙,兩學皆造詣深湛。他以實踐為依據,提出傷寒與溫病融合,然後根據辨證而用其方的理念。程門雪主張把傷寒和溫病對熱病證治的理論統一起來。他認為,葉天士的《溫熱論》是在張仲景《傷寒論》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在溫熱證治和方藥應用上,又是對傷寒六經證治的補充,兩者絕不可孤立起來認識。早年他就在《未刻本葉氏醫案》評注中指出:“天士用方遍採諸家之長,而于仲師聖法用之尤熟。葉氏對於仲師之學極有根底也。”因此,他決定從葉天士入手,以躋仲景學術之室,融會傷寒、溫病證治方藥,從而統一傷寒與溫病學説,這對現代中醫熱病學的創立具有較大的影響。

程門雪認為:“傷寒本寒而標熱,溫病本熱而標寒,病源不同,治當各異。傷寒是基礎,溫病在傷寒的基礎上有較大的發展。衛氣營血辨證是六經辨證的發展與補充。”他從退熱、攻下等方面來討論這個問題,認為:“傷寒用石膏、黃芩、黃連清熱,溫病也用石膏、黃芩、黃連清熱,沒有什麼不同,但是溫病在傷寒的基礎上發展了一個輕清氣熱的方法,如金銀花、連翹之類; 發展了一個涼營清熱的方法,如鮮生地、犀角(現已代用)、丹皮、茅根之類。傷寒用下,溫病亦用下,不過有輕重早晚之不同。在神昏譫語方面,溫病與傷寒就大不相同了。傷寒譫語多用下法,溫病增補了清心開竅法,如紫雪丹、至寶丹、神犀丹(犀角現已代用)一類方藥,是非常可貴的。溫病偏重於救陰,處處顧其津液;傷寒偏重於回陽,處處顧其陽氣,救陰是一個發展。救陰分甘寒生津,重在肺胃; 鹹寒育陰,重在肝腎,更是一個發展。其實傷寒由經入腑入臟,由表及裏,與溫病由上而下,並沒有很多區別。我主張兩者可以合起來,可以用於一個病人身上,而不能把六經和營衛氣血分得太死,不要太拘泥。要胸有成竹而心無成見,拘泥是有損無益的。”

程門雪對於傷寒、溫病學説,結合自己的經驗,多有獨到之見。他對李東垣、葉天士學説下過很深的功夫,但並不囿于脾胃潤燥之偏,而是擷取其精華,加以實踐運用。程門雪不僅對古今醫學名著治理甚勤,亦喜在診余之暇,披覽稗官野史,對其中驗案單方,亦加欣賞。由於他有驚人的記憶力,故能隨時運用於臨床之中。其學識之淵博,視野之廣闊,取精用宏,於此可見。程門雪在治病過程中,辨證時細心剖析,週密考慮,處方時能採納各家之長,加以靈活運用。程門雪治學嚴謹,學術上不分古今厚薄。他對《傷寒論》《金匱要略》以及金元諸家、溫病學派,均深入研究,臨床上尤善靈活運用仲景方。

責任編輯: 劉璟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