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長清:八法診治小兒脾胃病
中國中醫zy.china.com.cn 時間: 2015-09-10 內容來源:中國中醫藥報
【運脾化濕法】
主治:小兒脾虛濕滯,納食不運,便溏腹瀉,舌苔白膩,脈濡緩。
方藥:自擬小兒止瀉散。本方由蒼術、山楂、烏梅、豬苓各6~12克,砂仁、幹姜、訶子各3~6克組成。脾氣虛者,加黨參、黃芪;偏虛寒者,加制附片、肉桂;偏濕熱者,加馬齒莧、黃連;水瀉者,加車前子、茯苓;久瀉不止者,加加罌粟殼、石榴皮;伴嘔吐者,加藿香、半夏曲。
方解:小兒臟腑嬌嫩,脾胃薄弱,一旦飲食失宜,寒溫失調,均能使脾胃受損,納運失常,以致水反為濕,谷反為滯,濕滯內停,清濁相干,遂成泄瀉。陸長青小兒止瀉散用之臨床,多取效驗。方中蒼術、砂仁芳香醒脾,燥濕助運,為運脾化濕之要藥;烏梅、訶子酸澀性平,為澀腸止瀉之佳品;山楂消食去滯;幹姜暖中散寒;豬苓疏利水濕。全方共達運脾化濕、疏利水濕之效。
【調中降逆法】
主治:脾胃虛弱、胃氣失和所致的胸脘痞滿,噁心嘔吐,乳食不振、便溏腹痛,舌淡,苔白膩,脈沉遲。
方藥:自擬藿香調中湯。本方由藿香、黨參各6~12克,黃連、法半夏、砂仁、幹姜各3~6克,木香、甘草各3克組成。胃寒呃逆者,加丁香、吳茱萸;胃熱呃逆者,加竹茹、枇杷葉;脘腹脹滿者,加大腹皮、厚樸;外感寒熱者,加葛根、蘇葉。
方解:凡呃逆、嘔吐之症,其病因雖有多端,但病機總以脾胃氣機紊亂,升降失常,胃氣上逆使然。陸長青所擬藿香調中湯即以調理脾胃氣機為要旨,用藿香、砂仁芳香振脾,理氣和胃;參、草健脾和中;半夏、幹姜燥濕除痞;黃連苦寒泄濁;木香理氣止痛。全方共達調中健脾、降逆和胃、理氣止痛之效,使脾氣健運而正可復,胃氣和降而病可愈。
【滋陰養胃法】
主治:脾胃陰傷,口乾咽燥,食欲不振,胃脘燒灼疼痛,大便幹結,舌紅少苔,脈細數。
方藥:加味益胃湯。本方由沙參、麥冬、生地、玉竹、太子參、白扁豆、烏梅、白芍各6~12克,甘草6克組成。胃脘燒灼者,加蒲公英、黃連;胃脘痛甚者,加延胡索、川楝子;噁心呃逆者,加枇杷葉、竹茹;泛酸者,加浙貝母、煅瓦楞子;口乾渴者,加天花粉、石斛。
方解:脾屬濕土,得陽始運,胃屬燥土,得陰自安,以脾喜剛燥、胃喜柔潤也。一般來説,濕盛則傷陽,燥盛則傷陰。若患兒平素嗜食辛辣,過用香燥之品,或熱病後陰液虧耗及吐瀉之後,胃津虧乏,均可損及脾胃之陰。陸長青宗葉天士益胃生津法,常以益胃湯為基礎方來化裁應用。方中沙參、麥冬、生地、玉竹甘寒滋陰,生津養胃;太子參、白扁豆、甘草甘淡補脾,和養胃氣;烏梅、白芍、甘草酸甘化陰,滋養胃體。諸藥共用成為益胃生津、補脾養陰之良方。
責任編輯: 劉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