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砂醫學】乙未年用五積散驗案

中國中醫zy.china.com.cn  時間: 2015-08-10  內容來源: 中國中醫藥報

 

【病案3】

聶某,女,43歲,2015年4月22日初診。面部、頸項部、背部痤瘡6個月,不痛不癢,色暗紅,此起彼伏,月經前加重,面色萎黃,帶下量多、色白質稀,舌淡暗,苔白膩,脈濡軟。曾服丹梔逍遙散、玉女煎等無效。

辨證:寒濕痰邪凝結太陰,太陰、陽明互為表裏,陽明經行于面部而生痤瘡。

處方:五積散。方見案1,用法用量及煎服法亦同。

二診(2015年4月29日):服藥後頸部、背部痤瘡消失,面部痤瘡明顯減少,帶下減少,色白質稀,舌淡暗,苔白,脈濡軟。繼服上方14日,炮製、煎服法同前。

三診(2015年5月13日):面部痤瘡無,面色紅潤,白帶正常,舌質淡紅,苔薄白,脈細弱。上方繼服上方14日,炮製、煎服法同前。

四診(2015年5月27日):月經來潮,面部、頸項、背部未起痤瘡,面色紅潤有光澤,舌淡紅,苔薄白,脈平。予當歸芍藥散調理善後。6月22日隨訪未復發。

【按】:五積散首載于《仙授理傷續斷秘方》,《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所載藥物劑量比例與《仙授理傷續斷秘方》不同,後世臨床應用多采納後者,功用散寒祛濕,理氣活血,化痰消積。主治外感風寒,內傷生冷證,脾胃宿冷,腹脅脹痛,胸膈停痰,嘔逆噁心,或外感風寒,內傷生冷,心腹痞悶,頭目昏痛,肩背拘急,肢體怠惰,寒熱往來,飲食不進,及婦人血氣不調,心腹撮痛,經候不調,或閉不通。

《醫門法律》雲:“麻黃、桂、芍、甘草,即各半湯也;蒼術、甘草、陳皮、厚樸,即平胃散也;枳殼、桔梗、陳皮、茯苓、半夏,即枳桔二陳湯也。又川芎、當歸治血,兼幹姜、厚樸散氣。此數藥相合,為解表、溫中、泄濕之劑,去痰、消痞、調經之方。”

今年是乙未年,太陰濕土司天,太陽寒水在泉,中宮金運不及。《內經》雲:“凡此太陰司天之政,氣化運作後天,陰專其政,陽氣退辟,大風時起,天氣下降,地氣上騰,原野昏霿 ,白埃四起,雲奔南極,寒雨數至,物成於差夏。民病寒濕腹滿,身月真 憤,胕腫痞逆,寒厥拘急。濕寒合德,黃黑埃昏,流行氣交,上應鎮星、辰星。其政肅,其令寂,其谷黅玄。故陰凝于上,寒積于下,寒水勝火,則為冰雹,陽光不治,殺氣乃行。”乙未年上半年氣溫明顯偏低,降雨量與前幾年同期相比較大,南方地區發生局部洪澇災害,筆者所在醫院脾胃科上半年門診統計寒濕證達93%。顧植山教授認為,乙未年運氣背景下五積散治療寒濕型脾胃病如胃脘痛、痞滿、腹脹、泄瀉等療效較好。

病案1、病案2均在未時至酉時加重,實為未時一陰始生,此時陽氣尚敷布于外,還未收斂于內,致陰長陽消,陰盛不納陽,故里陰盛致脘腹脹痛加重,戌時以後陽氣收斂于內,故症減。觀其脘腹脹痛之晝夜變化皆因太陰裏證,得陽助則減故也。至於他症,腸鳴乏力,受涼則腹瀉,舌淡苔薄白,皆為病在太陰裏寒之表現。而脈弦滑,仲聖在《金匱》中道:脈雙弦者,寒也,皆大下後善虛。脈偏弦者,飲也。故此處弦為寒之意,而滑則為水濕流行之佐證。故處方五積散。

顧植山教授治療月經前諸證,多從陽明、太陰論治,病案3面部、頸項部、背部痤瘡,不痛不癢,色暗紅,月經前加重,清陽明經熱無效,依據乙未年運氣特點,故予五積散獲效。

責任編輯: 劉璟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