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經鈐百病説不可過

中國中醫zy.china.com.cn  時間: 2014-11-17  內容來源: 中國中醫藥報

 

太陽病為何是表陽證

太陽病既然是表陽證,為何反而用桂枝湯、麻黃湯等辛溫之藥?感受寒邪,為何仍屬陽?其實胡希恕早就説過:陰即陰性,陽即陽性。人體得了病,必定影響人體機能的改變。首先是代謝機能的改變。這種改變不是較正常太過就是不及。

如其太過,則病體要有亢進的、發揚的、興奮的、太過的病徵反應出來,這類太過的病徵,即稱為陽證。如其不及,則病體也要有衰退的、消沉的、抑制的、不及的病徵反應出來,這類不及的病徵,便稱為陰證。所以,疾病雖然複雜多變,但概言其為證,不屬於陰,便屬於陽。

太陽病人體感受外邪,正氣充沛,與邪氣交爭于肌表,當屬陽證,與少陰之惡寒,但欲寐,正氣不足之陰證顯然有別。

太陽病分為表實與表虛,那會不會有不虛不實呢?筆者以為,以虛實概念而論,“邪氣盛則實,精氣奪則虛”,不虛則精氣充足,不實則邪氣不盛,若此當為平人而無病,所以探討不虛不實意義不大。

虛熱證歸屬哪一經

對於裏實熱證歸屬陽明,裏虛寒證歸屬太陰,學界基本達成共識,但虛熱證到底歸屬哪經呢?

筆者贊同胡希恕的觀點,即虛而熱者歸陽,則裏虛熱證歸屬陽明。試觀陽明證從白虎加人參湯即已有津液虛的存在,到竹葉石膏湯,津液愈虛,津血虛既是裏熱的結果,也成為裏熱的病因,因此將虛熱歸為陽明較為合理。

可能有學者會認為既然有裏虛熱,當有裏實寒,裏虛熱歸屬陽明,裏實寒當歸屬太陰。個人以為,裏實寒確實存在,此所謂實,當為寒邪、水飲、寒濕、瘀血之類,乃因太陰裏虛所致。我們通常所説太陰裏虛,是指人虛,正如《內經》所言“精氣奪則虛”,而因此導致的水飲、瘀血、寒濕等確為實邪,從病邪角度看,可稱為裏實寒。

大黃附子湯常被作為裏實寒之方,該方有大黃之寒下,但伍以附子、細辛溫補,既溫太陰,又有胃家實之陽明,故當屬太陰陽明合病之方。

常見傷寒方六經歸屬

太陽病:麻黃湯、桂枝湯、桂枝加黃芪湯、桂枝加桂湯、桂枝加厚樸杏子湯、麻杏苡甘湯、麻黃加術湯、防己黃芪湯、防己茯苓湯。

陽明病:白虎湯、白虎加人參湯、竹葉石膏湯、葛根芩連湯、大承氣湯、小承氣湯、調胃承氣湯、大陷胸湯、大陷胸丸、甘遂半夏湯、己椒藶黃丸、桃核承氣湯、下瘀血湯、大黃牡丹皮湯、茵陳蒿湯、梔子柏皮湯、白頭翁湯、葦莖湯、黃連阿膠湯、麥門冬湯、梔子豉湯、梔子生薑豉湯、梔子厚樸湯、梔子大黃湯、枳實梔子豉湯、瓜蒂散、豬苓湯 薏苡附子敗醬散、葶藶大棗瀉肺湯、小陷胸湯、當歸貝母苦參丸、薏苡附子敗醬散、厚樸大黃湯。

少陽病:小柴胡湯、甘草湯、桔梗湯、豬膚湯、黃芩湯、奔豚湯。

太陰病:理中丸、人參湯、四逆湯、通脈四逆湯、通脈四逆加豬膽汁湯、幹姜附子湯、赤丸、甘草幹薑湯、桂枝甘草湯、茯苓四逆湯、苓桂術甘湯、吳茱萸湯、大建中湯、橘皮湯、橘皮竹茹湯、溫經湯、桂枝茯苓丸、膠艾湯、當歸芍藥散、大黃附子湯、小半夏湯、澤瀉湯、半夏幹姜散、厚姜半甘參湯、小半夏加茯苓湯、旋覆代赭湯、茯苓澤瀉湯、甘姜苓術湯、炙甘草湯、腎氣丸、黃土湯、桂枝去桂加茯苓白術湯、苓甘五味姜辛湯、當歸生薑羊肉湯、茯苓杏仁甘草湯、橘枳薑湯、外臺茯苓飲、瓜蔞薤白白酒湯、瓜蔞薤白半夏湯、枳實薤白桂枝湯、薏苡附子散。

少陰病:麻黃附子甘草湯、麻黃附子細辛湯、真武湯、桂枝加附子湯、桂枝附子湯、白術附子湯、附子湯、當歸四逆湯、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薑湯、桂枝芍藥知母湯、白通湯、烏頭湯。

責任編輯: 劉璟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