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為百藥長 中醫藥酒的釀造歷史
中國中醫zy.china.com.cn 時間: 2014-07-09 內容來源: 古方中醫
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中出土的一部醫方專書,後來被稱為《五十二病方》,被認為是西元前3世紀末秦漢之際的抄本,其中用到酒的藥方不下于35個,其中至少有五方可認為是酒劑配方,用以治療蛇傷、疽、疥瘙等疾病。
《養生方》是馬王堆西漢墓中出土的帛書之一,其中共有六種藥酒的釀造方法。秦漢時期的醫學典籍《黃帝內經》中的《素問·湯液醪醴論》專篇曾指出:“自古聖人之作湯液醪醴,以為備耳”。“邪氣至時,服之萬全”。這就説古人之所以釀造醪酒,是專為藥而備用的。
漢代藥酒逐漸成為中藥方劑的組成部分,其針對性和治療功效也大大加強。漢代《神農本草經》論述:“藥性有宜丸者、宜散者、宜水煮者、宜酒漬者”。漢代名醫張仲景在《金匱要略》中記有藥酒的生産方法實例。還有一例“紅藍花酒方”,故班固在《前漢書·食貨志》中稱酒為“百藥之長”。
晉代葛洪的《肘後備急方》中記有桃仁酒、豬胰酒、金牙酒、海藻酒等治療性藥酒。
南朝齊梁時期的著名本草學家陶弘景在《本草集經注》中提出“酒可行藥勢”,在總結前人採用冷浸法製備藥酒的經驗基礎上,提出了一套冷浸法制藥酒時“凡漬藥酒,皆須細切,生絹袋盛之,乃入酒密封,隨寒暑日數,視其濃烈,便可漉出,不必待至酒盡也。滓可暴燥微搗,更漬飲之,亦可散服”,闡明瞭粉碎度、浸漬時間及浸漬時的氣溫對於浸出速度、浸出效果的影響。並指出71種藥材不可浸酒,可見此時藥酒的制法和用法已不斷完善。
熱浸法制藥酒的最早記載是北魏《齊民要術》中的“胡椒酒”,該法把幹姜、胡椒沫及安石榴汁置入酒中後,“火暖取溫”。儘管這還不是制藥酒,但被當作一種方法在民間流傳,故也可能用於藥酒的配製。熱浸法確實成為後來的藥酒配製的主要方法。
唐宋時期,藥酒補酒的釀造較為盛行。這期間的一些醫藥巨著如《備急千金要方》、《外臺秘要》、《太平聖惠方》、《聖濟總錄》都收錄了大量的藥酒和補酒的配方和制法。唐宋時期,由於飲酒風氣濃厚,社會上酗酒者也漸多,解酒、戒酒似乎也很有必要,故在這些醫學著作中,解酒、戒酒方也應運而生。在上述四部書中這方面的藥方多達一百餘例。唐宋時期的藥酒配方中,用藥味數較多的復方藥酒所佔的比重明顯提高,這是當時的顯著特點。復方的增多表明藥酒製備整體水準的提高。唐宋時期,藥酒的制法有釀造法、冷浸法和熱浸法。
這一時期,藥酒已開始由治療性藥酒向補益強身的養生保健酒發展,品質有了提高,不僅達官貴人飲用,而且有不少成了宮廷禦酒。
元代忽思慧所著《飲膳正要》是我國第一部營養學專著,共三卷,天歷三年(西元1330年)成書,收集了不少適合中老年人飲用的養生保健酒。並對酒的利弊概括為“酒味性甘、辛,性熱,有毒,主行藥勢,殺百邪、通血脈、厚腸胃、消憂愁,少飲為佳,多飲則傷神損壽,易人本性,其毒甚也,飲酒過度,傷生之源!”
明代李時珍在其世界名著《本草綱目》中記載補酒方200余種,還有其他名家名著甚多,記錄藥酒不少。這些藥酒大多以燒酒為基酒,與明代以前的藥酒以黃酒為基酒的有明顯區別。以燒酒為基酒,可增加藥中有效成分的溶解。這是近現代以來,藥酒及保健酒類製造上的一大特點。
清代特別盛行養生保健酒,清宮補益酒空前興旺發達。明清的很多藥酒配方採用平和的藥物以及補氣養陰藥物組成,這樣就可以適用於不同的機體狀況,使藥酒可以在更廣泛的領域中發揮作用。
責任編輯: 劉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