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燦玾
山東中醫藥大學主任醫師、教授

中國中醫zy.china.com.cn  時間: 2014-03-28  內容來源: 中國網

壯歲金陵去,歸住黃河濱

執鞭杏林下,桃李幾度春

“我給學生制定的習業訓詞是:厚德懷仁,樂群敬業,醫文並茂,理用兼優。”

1958年,山東省榮成縣衛生局選送張燦玾到山東省中醫進修學校學習,同年又派其赴南京進入江蘇省中醫學校(現為南京中醫藥大學)教學研究班學習。雖然只有1年多的時間,張燦玾十分珍惜這難得的機會,夜以繼日,刻苦學習。他還是古舊書店、舊書攤的常客,曾用節衣縮食省下的錢,買下了《圖書整合·醫部全錄》、《傷寒論直解》等一批古籍。

張燦玾後來每談及此事時,常説去南京學習是他醫學歷程中的一個轉捩點,也是一個新的起點。這讓他對中醫學的歷史地位和現行價值的認識更明確,對中醫學四大經典學術價值的理解更深。

1959年7月,張燦玾回到山東,同年9月,調山東中醫學院(後更名為山東中醫藥大學)工作。自此,開始了他人生中的執教生涯。

自調入山東中醫學院任教以來,張燦玾嘔心瀝血,勤奮工作,培養出一批又一批中醫藥人才,可謂桃李滿天下。

在多年的教學工作中,張燦玾總結出了6點治學思想:即基本功的培養和訓練是從醫的重要基礎;臨床實踐是體驗中醫理論和建立中醫信念的關鍵;集臨床、理論、文獻于一體,是加深掌握中醫學術的需要;醫文並重是中醫學的一大特色;博覽群書、相容並蓄,是學術水準不斷提高的源頭活水;堅持繼承發揚,是立於不敗之地的指導方針。

他正是以這種思想去教育影響他的學生。山東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科技處處長譚奇紋是張燦玾2000年招的博士生。她進入師門後,老師對她的每一步都很關注,給她重新講解“四大經典”,讓她對中醫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新的認識。老師嚴謹的治學態度讓她記憶最深。有一次,老師為了讓她準確理解《靈樞》中的一句話,搜尋了漢代以前的所有關於針灸的論述供她參考。“這讓我在之後的工作中養成了一絲不茍的嚴謹作風,使我終生受益。”

山東中醫藥大學中醫文獻研究所的李玉清1995年跟隨張燦玾讀博士。“老師在治學上追求極致,對學生要求十分嚴格。”張燦玾除了教授中醫學之外,還注重培養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興趣。一次他運用古人印刻知識對一冊古籍善本進行準確斷代後,讓李玉清也開始迷上了傳統文化。“畢業已經10餘年了,老師身上孜孜以求的執著精神一直激勵著我。”

多年來,張燦玾已培養博士生18名、碩士生4名。他們均成為本學科的學術帶頭人或骨幹。

架上書萬卷,窗前月一輪

龍蟲雕作事,樂道不染塵

“我這輩子離不開書,什麼時候不能看書了,就給我準備後事吧。”

張燦玾在中醫文獻研究方面成績斐然,著有中醫古籍整理、點校、研究等多部著作,併發表論文100余篇,對《針灸甲乙經》等古籍的整理研究影響深遠。

1964年3月,張燦玾與徐國仟等受命整理研究《針灸甲乙經》。張燦玾北上天津、北京查閱古籍的各種版本及相關資料,並閱讀了大量文史哲有關著作。經過近兩年的努力,整理校釋工作完成。此後,這本《針灸甲乙經校釋》獲得了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科技進步二等獎。通過這次整理研究,張燦玾深切體驗到中醫古籍整理即文獻研究對繼承發揚中醫藥學術具有十分重要的歷史意義與現實意義。

1983年,張燦玾被衛生部指定為華北山東片古籍整理學術帶頭人,先後承擔和完成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課題多項,出版了《針灸甲乙經校注》、《素問吳注》、《松峰説疫》、《經穴解》、《石室秘錄》校點等10多部中醫古籍。

在整理古籍的同時,張燦玾對中醫經典醫籍進行了深入的理論研究,尤其對《黃帝內經》的成書年代、條文釋義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獨到見解,著成具有重要學術價值的《黃帝內經文獻研究》一書。

1994年,張燦玾開始撰寫《中醫古籍文獻學》,每天平均工作10多個小時,歷時3年完成,全書100多萬字,在學術界影響很大,體現了國內外該專業的最高水準。然而,很多人卻不知道,在撰寫這部書的過程中,他的老伴不幸去世,他自己也由於過度勞累而復發胃腸病和頸椎病。

張燦玾認為,文獻是文化傳承的載體,也是實踐文化的依據。中醫文獻是中醫學術的載體和寶庫,是中醫學基礎理論的源泉,是中醫學臨床應用的指導,是中醫研究的理論依據與資訊資料,是中醫教育的知識之源,是醫史研究的素材。

研究文獻離不開古漢語知識,張燦玾深厚的古文修養來自於他平時的大量閱讀。他的兒子張增敏説,父親愛書如命,經常買書,而且堅持每天讀書。家裏藏書5000余種,有上萬冊,其中醫書3000多種。記者看到,張燦玾家中的客廳被改成了書房,四壁都是堆滿書的書架,臥室床頭枕邊也都是書。

張燦玾愛書,他上街不是去書店,就是逛舊書攤。上世紀50年代,有一次張燦玾上市集,賣染料商販董某攤上的一集書函吸引了他,經檢視知其係中國學會輯印《周秦諸子校注十種》,遂欲高價購買,攤主本欲用來包顏料,見張燦玾如此識貨,將書相贈,讓張燦玾喜出望外。該書對張燦玾後來進行中醫古籍整理研究,在文字通借的辨認方面提供很大幫助。

總結張燦玾的一生,從六年小學、半部《論語》到大學終身教授,最終被評為“國醫大師”,歸結到一點,就是基於他的苦學意志、敬業精神,這就是他的經驗所在,也是他之所以能掌握多學科知識和具有多種愛好的一個重要因素。

“我這輩子離不開書,什麼時候不能看書學習了,你們給我準備後事吧!”這是張燦玾時常給家人説的一句話。

吟誦詩古韻,琴石亦悟真

春秋八十載,滄桑歲月新

“我必須不停頓地努力奮鬥,去克服困難,完成自己的歷史使命。”

張燦玾給自己書房起名“琴石書屋”,不難看出他興趣愛好之廣。

他少年時逢亂世,雖只是“六年小學加半部《論語》”的教育,但他善於鑽研,自學能力極強,寫詩填詞、撫琴弄笙、書法篆刻、吟唱賞石……凡此種種,皆自學而成。用他自己的話説,出於工作和學習的需要,培養和激發了他多種興趣與愛好,一方面對文獻研究幫助很大,另一方面生活更加豐富,儘管清貧,但精神愉悅。同時,這些興趣愛好讓他在工作壓力、病傷困擾下,更善於化解矛盾,克服困難,調節生活,保養形神,以享天年。

張燦玾從少年習讀《千家詩》到青年研讀《白香詞譜》,從中漸悟詩詞韻律,開始寫詩填詞,以抒情懷。他的作品題材不限,既有對祖國大好河山的讚嘆,也有對中醫事業的赤誠之情。他常與中醫界的前輩們詩詞往來,作品受到同行好評,並被多家“詩集”採用。曾出版《醫余吟草》詩詞集。因其詩詞格律工整,立意高遠,張燦玾還被吸收為中華詩詞學會會員。

不僅會吟詩作詞,張燦玾還會吹拉彈唱。青年時期,他在本村劇團就已學會笙、管、笛、簫、嗩吶、二胡等民樂,還在友人指點下學會了西樂小提琴,晚年又習古琴。他的家中時常飄出悠揚的樂聲。此外,他還寫歌來歌頌岐黃大業,如“杏林習業歌”、“醫聖讚”、“杏林頌歌”、“杏林春”、“醫學經典讚”等,以示其對祖國醫學之熱愛。而張燦玾對國粹京劇也十分熱愛,常常與票友一起唱念交流。

古人云,字者,文人之門面。張燦玾曾無論備課、臨診或辦公,盡用毛筆,暇時或操管臨倣,或依案讀帖。他的書法自成一家,蒼勁有力,渾然大氣。學習書法之餘他研究篆刻,從中學到很多對於文獻研究有參考價值的知識。同時他也操刀治印,自言其志。

責任編輯: 劉璟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