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鏡人
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主任醫師、教授

中國中醫zy.china.com.cn  時間: 2014-03-28  內容來源: 中國網

五勤治學的內科大家

他重視臨床實踐,治學崇尚“五勤”;他治療內科雜病,強調脾胃學説和活血化瘀法的應用;他不為西醫病名所限,同時主張“借助微觀檢測手段,為我所用”。

“勤以補拙,謙以代驕,慎以戒言,博以廣知”,是張鏡人的座右銘。“勤”字當頭,一直是被張鏡人視為治學者的本分,他曾總結自己的治學經驗為“五勤”:勤學,勤讀,勤問,勤寫,勤實踐。

他于工作閒暇常手不釋卷,學習之勤,老而彌篤。他常言,對經典醫著要經常讀、反覆讀,所謂“書讀百遍,其義自現”,用時即如信手拈來。他讀書功力之深,在他應診講學時大段引用原著原文,就可見一斑。

至於勤寫,歷年來,他主編、參編了近20部學術專著,如《辭海》中醫部分、《中醫症狀鑒別診斷學》、《中醫症候鑒別診斷學》、《中醫診斷學》以及《中國中醫鑒別》等。同時,他堅持筆耕不輟,每有感悟心得,便及時記錄,儘量整理成文。他先後發表的論文有100余篇。

最關鍵一點就是勤實踐。他自18歲始行醫,他從未離開臨床,即使擔任公職,也要保證每週幾個半天的出診,“文革”期間,他也尋找機會為幹部群眾看病。他在被任命為市衛生局副局長時,向上級提出的請求就是,允許他半天行政辦公,半天門診查房。同事們都知道,在公務繁忙之時,他門診後往往顧不得吃上一頓正式的午餐。

秉承“五勤”的治學精神,張鏡人在內科雜病臨證,如急性感染性疾病、慢性萎縮性胃炎、病毒性心肌炎後遺症、冠心病、慢性腎炎、慢性腎功能不全、系統性紅斑狼瘡等,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臨床經驗及學術思想,其顯著特點是重視調理脾胃和活血化瘀治則。

張鏡人認為,“脾胃強則諸臟強、脾胃弱則諸臟弱”,無論養生或治病都應重視脾胃。診治慢性胃炎,他確立了升降並調、燥濕相適、寒溫同用的治療原則,並提出辨病分階段,論治有“十法”。“十法”即清熱和胃、疏肝和胃、益氣養胃、養陰益胃、清化瘀熱、調氣活血、寒溫相配、升降並調、化濕和中、消導悅胃。

對脾胃病之外疾病的診治也有體現,如對慢性腎炎,一般都比較強調治腎,而他在論治此病時兼重脾腎,尤其重視對脾胃的調治,強調健脾以補土、益腎以壯水,二者不可偏廢。在論治高脂血症、肥胖等疾病時,亦強調飲食不節與脾運不健兩方面互為因果。治療時先立足於健脾化痰,脾運健旺,痰濁自蠲,使脂質代謝從根本上恢復正常。

張鏡人重視活血化瘀法在內科領域的應用。他認為,人體氣血,貴在流通,一受病邪,氣血必礙。血流泣澀,導致“惡血”、“蓄血”、“幹血”等血瘀病變,莫不壅塞氣道,阻滯氣機。而造成血瘀的病因很多,因此,他主張,活血化瘀法的應用“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由此出發,他提出了活血化瘀法臨床應用中的“五結合”,一是與行氣相結合,二是與補氣相結合,三是與散寒相結合,四是與清熱相結合,五是與祛痰相結合。

此外,他診病時不受西醫病名的局限,辨證論治從整體出發,細問病情,四診合參,探求疾病本質,為八綱辨證、臟腑辨證、氣血辨證提供一定依據。同時,他也倡言“借助微觀檢測手段,為我所用”,認為中醫學的研究,尤其是臨床研究和科研工作,應積極運用現代科學技術、儀器設備及理化實驗手段。比如診治慢性胃炎時,他主張借助胃鏡直觀及病理組織活檢的微觀所見,了解胃黏膜病變情況,指導辨證用藥。他認為,將微觀所見參與中醫辨證之中,可使中醫望診獲得延伸和發展。

他歷年來取得了多項重大研究成果,如活血化瘀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打破了胃黏膜腺體萎縮不可逆轉的觀點,為中醫藥防治胃癌開拓了新思路,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研究和分析脈象客觀化的成果,獲得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治療慢性腎功能不全的成果,獲得上海市中醫、中西醫結合科研成果二等獎;另有治療病毒性心肌炎、高脂血症、紅斑狼瘡等多項臨床和實驗成果獲獎。

厚德仁心的傳道人

他熱忱培養岐黃傳人,授之以術,育之以德;流風遺澤,潤物無聲,“願效李時珍,澤惠神州,億萬人增壽”。

張鏡人一生授業解惑,育人無數。他帶教出嚴佩貞、張存鈞、石蘊玉、張亞聲、徐國纓、王松坡、沈遐君、宋安妮、朱淩雲等一大批門人,其中許多已經成長為獨當一面的業務專家,活躍在上海、外埠以及世界各地。

在上世紀50年代,他主持上海市中醫工作時,重點抓了全市的中醫帶徒工作,同時還在上海中醫學院、上海醫科大學等高校兼任教職,參與培養了成批的中醫人才。“文革”期間,他無論下放到鄉村還是基層單位,都要主動自編教材,帶教赤腳醫生和工人醫生。1973年起,他受市衛生局委託主持西醫學習中醫學習班的教育工作。改革開放後,他任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中醫科主任,開始在科室定期開展“讀書會”活動,帶領大家溫習經典、醫論醫著;跨入新世紀,他以八旬高齡擔任了上海市優秀青年醫學人才的指導老師。同時,他還作為全國和上海市名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親自帶教多名學生。

對於讀書之道,張鏡人常教導學生:“讀書當厚古而不薄今,要融匯諸説,務明真諦。治病應師法而不拘方,宜變化在我,唯求實效”。他組織的“讀書會”,交流讀書心得,進行專題討論,形式活潑,氣氛活躍,他所作的專題發言,從理論到臨床體會,使大家獲益良多。幾年前,他因年老體衰,把“讀書會”活動轉移到自己家中進行,一直堅持到他住進醫院。

他的教學門診,從病例選擇、辨證論治到處方用藥,每次都認真準備,深入淺出地進行分析講解,使學生深受啟發。學生提交的臨證體會文章,他總是細緻閱讀,認真批改,甚至連標點符號都是從頭改到尾。

除了精湛的醫術,老師的厚德仁心更為學生所高山仰止。他教導學生,望聞問切,探病求源,更要注意悉心辨證,首先須有視親之想,把病人當親人,這樣才能認真診治,切中病機。

弟子們回憶,跟師多年,他從未在門診時間裏稍事休息,哪怕上一次廁所,連續門診八九個小時也是如此。老師在診療時對待病人耐心細緻,從不主動叫病人離座。他對每一張處方,每一味藥物,每一個劑量都仔細揣摩。在他書寫的病歷中,不會見到上方(指上次開的方)加某藥物的醫囑格式,每次處方都必定是一張完整的處方。他平等對待每位病人,在他的病人中有很多老幹部,按政策需要照顧。為了不給普通病人帶來影響,他堅持提前1個小時上班,用自己的休息時間先為老同志診療。老師病後在家休息,仍有不知情的老病人找上家門去,他從不拒絕。

張鏡人的國學功底深厚,也讓弟子們追慕不已。他青少年即秉承中醫講求儒醫相通、注重文化的傳統,書法、詩詞、繪畫水準也日趨精進,尤其是古詩詞造詣頗深。他每有感而發,思緒如潮,涌向筆端,佳篇天成,2006年結集出版有《張鏡人詩集》。他40歲時,裘沛然贈詩《慶張鏡人醫師四秩壽辰》七律,其中寫到:“借問江東吟咏者,風流人物屬張生。”讚他能詩之名。

昔日的江東張生已遠行,留給我們的是一個世家子弟,一個青年才俊,一個衛生官員、一個國醫大師,一個智慧老人疊加的背影。他在晚年曾作《醉花陰》一首,述及平生情懷,值得後人吟咏,其中寫道:中醫寶庫稱豐富,本草饒研究。願效李時珍,澤惠神州,億萬人增壽。(記者 任壯)

張鏡人小傳

1923年,出生於上海中醫世家,為張氏內科第十二代傳人;

1945年,獨立掛牌應診;

1954年,出任上海市衛生局醫療預防處中醫科副科長;

1990年,成為全國首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

1991年,首批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

1994年,獲“上海市名中醫”;

2004年,成立“張鏡人首席名老中醫工作室;

2009年,榮獲全國首屆“國醫大師”稱號。

 

責任編輯: 劉璟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