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和謙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朝陽醫院主任醫師、教授
中國中醫zy.china.com.cn 時間: 2014-03-28 內容來源: 中國網
幾經風雨不改初衷
方和謙曾一度不能行醫,在一家磚廠做工。磚廠廠長説:“你燒磚不在行,你喜歡醫生這個職業,你還是去做醫生吧。”
方和謙1923年出生於山東煙臺,父親方伯屏是京城十大名醫之一。方和謙自幼便接觸到大量中醫典籍。在接受了兩年私塾教育之後,從初中起,方和謙參加了父親在家開辦的三期中醫講習班,學習了《醫學三字經》、《內經》、《傷寒論》等醫學專著。在反覆誦讀學習中,方和謙從少年起就打下了堅實的中醫基礎。同時,在父親的診所裏隨父行醫,替父親作開診準備,為前來就診的病人換藥,抄方佐診,邊幹邊學。
16歲那年,一位60多歲的老人生“項癰”久潰不愈,仔細切脈問診後,方伯屏採用了《備急灸方》中“騎竹馬灸法”,即病人架空騎在一根包裹著棉被的竹杠上,兩邊有兩個人架住病人,用點燃的艾絨熏烤瘡口。這種少見的療法讓一旁隨診的少年方和謙感到不可思議,然而令他驚奇的是,灸10壯以後,患者瘡口竟結痂痊癒了。
中醫治病之神奇進一步堅定了方和謙繼承家學的行醫志向。除了將大量醫學經典背得爛熟於心外,父親所撰的《醫家秘奧》及3本醫學筆記也是他寶貴的學習資料。他每天隨父臨診6小時後,堅持讀書3小時。至今方和謙對《傷寒論》397篇113方,仍然倒背如流。
1942年,19歲的方和謙參加了北京市衛生局中醫考試。面試答辯時,主考官口試提問:“中藥為何能治病?”這道題聽來頗有難度,學生所作答案也是五花八門,難倒過不少人。方和謙略加思索,從容不迫地對答:“天食人以五氣,地食人以五味”,“夫五味入胃各歸所喜,故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鹹先入腎,久而增氣,物化而常也。”他將《內經》的相關經文脫口背出,對此簡潔而精闢的回答,老師給了滿分。考試後,方和謙獲得了執業資格,“方和謙診所”隨之掛牌,開始了獨立行醫的生涯。
方和謙概括自己的行醫歷程為“風風雨雨”。1949年新中國成立,中醫藥也揭開了新的歷史篇章。然而,由於政治原因,中醫藥走過了一段艱難而曲折的歷程。這段時期,方和謙在私營油莊做過店員,在雙橋磚廠當過工人,但他牢記父親遺訓“不謀其他職業,仍當業醫工作”。
幸運的是,磚廠廠長特別照顧方和謙,他説:“你燒磚不在行,你喜歡醫生這個職業,你還是去做醫生吧。”當時,在北京西四附近有一個中醫學習西醫的進修班,廠長便送方和謙去那裏學習。當今國內名老中醫幹祖望、焦樹德、路志正等均曾先後在此班學習,方和謙是第九班的學員。
他從此接觸了西醫生理、病理基礎課及傳染病、內科、婦科、兒科等臨床課程。用方和謙的話説,學習西醫是“歪打正著”,在進修班他不僅學到了西醫知識,填補了學科空白,還有了西醫職業資格,為今後的中西醫結合工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桃李芬芳誨人不倦
為啟發西醫學生對中醫的興趣,他格外注重講課的藝術性和趣味性,把與中醫學有關的詩詞、歌賦引用到教學中,頻頻引來學生欽佩的目光。
1954年方和謙結束了個體行醫生涯,調入北京市衛生局中醫科工作,兩年後調入北京中醫醫院,兼任北京中醫進修學校傷寒教研組組長。在教育崗位上,方和謙給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為了在教學中更好地考據求源、引經據典,他對《傷寒論》、《金匱要略》的內容逐字逐句剖析,深入圖書館,凡有關《傷寒論》的百家注解,如柯韻伯、尤在涇等人的著書均借閱過。《傷寒論》397篇,篇篇有自己撰寫的講稿。講內科醫案學時,他翻閱了《王旭高醫案》、《薛立齋醫案》、《名醫醫案》等大量醫案,授課時將之與《內經》、《傷寒論》、《金匱要略》的理論有機結合起來,並結合臨床實際,深入淺出,縱橫貫通,令學生茅塞頓開。
從1968年到北京朝陽醫院任中醫科主任起,方和謙同時承擔了首都醫科大學的教學工作。為啟發西醫學生對中醫的興趣,他格外注重講課的藝術性和趣味性。學生評價他的課“文化底蘊豐富”,在課堂上他旁徵博引、涉獵廣泛,包括與中醫學有關的詩詞、歌賦都引用到教學中,頻頻引來學生欽佩的目光。
在學術上方和謙對學生毫無保留、無私奉獻,在生活中對學生平易謙和、關懷備至。他培養的中專生、大學生、進修生和西學中醫生,遍佈海內外,許多都已成為中醫藥事業的棟樑和骨幹。1991年至2008年,方和謙先後擔任了第一、二、三、四批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2007年11月,北京市中醫管理局批准建設“方和謙名老中醫工作室”,為啟發後學,方和謙不顧85歲高齡,主動請纓,在“名醫大講堂”中給學生和青年醫師們系統講解《傷寒論》。方和謙説,中醫經典著作百學不厭,告誡學生要讀活書、活讀書、讀書活,而且身體力行,活到老,學到老。
他的弟子告訴記者,在生活中,方和謙是一個極有生活情趣的人:京劇、象棋、麻將樣樣愛好,還寫得一手漂亮的毛筆字。他是一位美食家,在飯店遇到可口的飯菜一定要學為己用。方和謙説藥食同源,做飯和處方有異曲同工之妙。好菜講究主料和輔料,放什麼、放多少、怎麼搭配,才能使菜品色香味俱全。逢年過節,他是家裏的“掌勺大廚”,燒得一手好魯菜,“糟溜魚片”、“紅燒肘子”等拿手菜讓嘗過的弟子們豎起大拇指。
方和謙思想開明,對新鮮事物樂於接受。年輕時曾學習日語4年,如今閒暇時喜歡讀讀日語,弟子們戲稱老師的發音是“大阪味的”。80多歲的他還學英語,手機短信發得“很溜”。老人至今騎殘疾人摩托車上下班、載著老伴去菜場買菜,甚至還一度嚮往要擁有機動車駕駛證。
採訪即將結束時,方和謙對記者説:“醫生是一個高尚的職業,應該在內心修養和道德上,有一個更高的境界。我現在80多歲了,越學越感覺自己的知識太少,甚至是一個小學生,還有大量的工作要做,資料採集、傳承、研究……”(記者 楊志雲)
方和謙小傳
1923年生於中醫世家,12歲隨父行醫,19歲取得醫師資格。
1954年~1958年在北京市衛生局任科員。
1958年調入北京市中醫醫院任內科醫師、教研組組長,兼任北京中醫進修學校傷寒教研室組長。
1968年~1999年任北京朝陽醫院中醫科主任、主任醫師,兼任首都醫科大學教授。
1993年享受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
1991年~2008年,先後擔任第一、二、三、四批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
1998年起任中華中醫藥學會理事、中華中醫藥學會內科分會學術委員會委員、中華中醫藥學會仲景學説分會副主委、北京市中醫藥學會理事長、北京市科協常委、北京市紅十字會理事等職務。
2009年7月,成為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次在全國範圍內評選國家級中醫大師。
2009年12月23日22時29分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7歲。
責任編輯: 劉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