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師範大學 林松岳/繪
11月初,內容為“因名牌球鞋而取消困難生助學金”的文章火了。在一個以大學生為主要受眾的微信公眾號推送後,短短數個小時,文章點擊量突破8萬,留言評論數超過3000條。
一時間,和“困難生”“助學金”相關的內容登上話題榜。一位高校教師感慨,“如果學校的困難生認定如此草率的話,學校的資助政策就有問題;如果一個學生不穿名牌就覺得沒有尊嚴的話,這種心態也有問題。”
近日,中國高校傳媒聯盟在全國1016位大學生中發起調查,結果顯示,47%的受訪者領取過助學金。今年8月,教育部全國學生資助管理中心負責人曾表示,2015年資助金額突破1500億元,資助學生達到8400多萬人次。在全國普通高校中,資助總額達到了847億元,比上一年增長130億元,增幅達到18%。
可正是這項惠及過大多數學生的助學金,卻屢次被推上風口浪尖,成為網民熱議的焦點。
困難生認定是有詳細流程的
陳曉姍是一所“985工程”高校的本科生輔導員,入職7年來,每年都會參與學生獎助學金的評定。
據她介紹,困難生認定會有詳細的流程。9月初,學校把家庭困難學生認定工作的通知發到各學院,其中包括認定對象、認定標準、認定程式等,同時,各學院可根據自身情況制定相應的認定標準。在通知的附件中,會有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辦法、認定標準、認定申請表、民主評議參考內容、民主評議表。
林楠就是陳曉姍主管年級的一名學生。20歲的林楠出生於安徽省的一個國家級貧困縣,她坦言,雖然自己家沒有窮到吃不上飯,但在這所大城市的著名學府裏,自己可能還是相對貧困。從林楠讀初中開始,4個祖父輩的親人相繼患上癌症。父母對老人的贍養也成為家裏大部分開支。林楠大一時,父親出了一場車禍,臥床一年多。她想儘量減輕父母的負擔,於是申請了國家助學金。
“填寫困難生鑒定表,鎮政府蓋了章,交給輔導員。”林楠回憶。據她了解,困難生的認定需要經過民主評議。一個年級有大概20名學生左右參與評議,且參與評議的同學均沒有申請困難生助學金。
陳曉姍介紹,民主評議是為了更好地了解申請學生的經濟狀況,是必需的環節。在這張民主評議表上,按佔比多少依次排序為家庭困難程度、勤儉節約狀況、學習態度、思想品德表現。“每個年級的名額會根據評定結果進行調整,也會根據專業的不同而有差異,學院內部可以調控”。
就讀于天津一所高校的張藝傑來自山東農村,家裏依靠種地為生,沒有固定收入的父母要贍養老人,撫養家裏的3個孩子。於是,張藝傑入學便申請了困難生助學金。她介紹道,她所在的學校通過遞交紙質材料、評議小組打分來進行困難生評定。但是大一時由於同學間不熟悉,便由申請人上臺介紹自己的情況。後來,學校出於對於同學的保護便不再要求困難生上臺陳述。
據了解,2007年出臺的《教育部財政部關於認真做好高等學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工作的指導意見》是學校開展困難生認定工作的主要依據。中國高校傳媒聯盟的調查結果顯示,91%的受訪者表示在申請助學金時需要民政部門證明,70%的受訪者表示在家庭經濟困難認定時會採用民主評議的方式,8%的受訪者表示對困難生認定不了解。
對於助學金工作,一所高校的學院黨委書記陳亮發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覺得,對於“邊緣學生”的判定,是助學金工作當中最困難也是最容易産生問題的環節。
他進一步解釋道,在認定的過程中,往往會出現這樣一部分學生,他們的家庭條件談不上特別困難,處於認定的“邊緣地帶”。同時,每個班級真正特別貧困的學生不多,有時會出現某個班級困難生名額過多的情況,所以出現了這一類“邊緣學生”。因此在認定時,會綜合考慮學業、與同學的關係、思想道德品質等其他因素。
陳亮多次強調教師的社會責任感。“落實助學金評定的老師能認真對每一個學生的情況,就像寫論文一樣的調查、研究、整理、分析,學院層面做好宏觀把控,就可以規避很多可能出現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