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GA_meida
官方微信公眾號
 
 
 
 
您現在的位置: 首頁 > 中國政務

農民進城窘境:表面上看似不願 實則是“不敢”

發佈時間: 2016-09-13 | 來源: 經濟參考報 | 作者:  | 責任編輯: 蔡彬

城鎮化面臨多重挑戰

多名專家學者、幹部群眾反映,今後一段時間,我國城鎮化可能面臨速度降低、“二元社會”變“三元社會”、部分中小城市吸引力下降等多個新挑戰。

一是城鎮化“降速”,將從高速增長轉向中高速增長。國家發改委預計,隨著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城鎮化速度將有所放緩,將從過去的高速增長轉向中高速增長。根據十三五規劃,未來五年我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需提高3.9個百分點,戶籍人口城鎮化率需提高5.1個百分點。

上海財經大學高等研究院院長助理陳傑等專家研究發現,2000年至2012年,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年均增加1.36個百分點,隨後城鎮化率開始“減速”。2013年僅增加1.16個百分點,2014年更進一步降低到1.04個百分點。按照國際經驗,城鎮化率在50%至70%本應屬於城鎮化加速期,這時候出現城鎮化進程放慢是不可思議的,也對完成十三五規劃目標增添諸多不確定性。

二是大量農民工至今難以完全融入城市,“二元社會”不僅難以實現“城鄉一體化”,未來還有變為“三元社會”的危險。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員趙俊超等專家認為,2015年,我國農民工總量已達2.77億人,他們和家人雖然已經事實上在城鎮生活,但無法有效融入城鎮社會。特別是在一些農民工大量流入地區,在原有城鎮居民群體之外,又出現一個數目龐大、相對封閉的農民工群體,和原來的城鎮、農村兩大群體形成“鼎足之勢”,這一現象被稱為“三元社會”。

還有專家指出,從絕大部分農民工的各種權利保障與福利待遇來看,他們只是在城市“掙錢”維持生存和溫飽,只是在很淺、很低的層次上住在城市。他們一般生活在工友和同鄉構成的小圈子中,在同質性圈子中工作、生活和消費,根本談不上在城市深度的經濟融入、政治融入和社會融入。

三是部分中小城市吸引力下降,農民進城落戶意願持續走低。記者在多地調研發現,除省會城市外,不少地市、縣城城區落戶門檻全部放開,但農民進城落戶意願持續走低。作為全國新型城鎮化兩個省級試點之一,安徽16個地級市實施農民進城落戶“零門檻”,但一年來蕪湖、阜陽、宿州等地級市城區新增落戶人口均不超過7000人,其中戶籍人口600萬人的宿州市,一年來城區落戶人口僅2927人。

湖北宜城市一次抽樣調查顯示,當地70%農民有遷到城市居住的意願,但不願意遷入戶口。國家發改委國土開發研究所原所長肖金成等多名專家反映,由於部分地區中小城市吸引力弱化,一些農民不願意落戶進城,導致常住人口城鎮化率與戶籍人口城鎮化率之間差距不斷拉大,農民就地就近城鎮化難度將進一步增大。

打消農民的後顧之憂

多名基層幹部群眾認為,需要分類施策解決好城鎮化進程中的各種問題,尤其是要打消進城農民的後顧之憂。

對於不願進城農民,有關部門還是要圍繞農民最關心的重點領域持續發力,打消農民進城的後顧之憂。山西、陜西、河北等地農民反映,就業、教育、醫療、社保、戶籍、住房等各項待遇中,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就是教育和社保。

“工作可以自己找,房子可以自己買,一年病不了幾次並且大病還有新農合,戶口有了更好沒有就先用暫住證,最讓人揪心的就是孩子上學和自己的社會保障,這兩項除了靠國家來解決外,個人是一點辦法也沒有。”陜西省柞水縣營盤鎮朱家灣村村委會副主任石家學説。

另外,要充分尊重農民的意願,絕對不能搞強迫命令。在城鎮化過程中要切實尊重農民意願,充分尊重群眾自主定居的權利,讓他們自己選擇,不搞強迫命令“逼”農民進城,不能讓農業轉移人口“被落戶”“被上樓”,切實維護好廣大農民群眾的合法權益。

部分基層幹部群眾認為,在城鎮化過程中應宜農則農、宜城則城,摒棄視城鎮為先進,視農村為落後的觀點。現在那種不顧群眾意願,強行推動“農民上樓”、“農民進城”的做法是不對的。與此同時,在城鎮化規劃過程中,應當充分聽取群眾意見,避免少數領導幹部或專家從某種所謂高大上的理念出發,一廂情願地推動城鎮化。

 

   上一頁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