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資源費比例提高到30%至60%
“學者智力的價值應該得到承認”
科研項目費用中可用於人力資源費的太少,限制太死,嚴重挫傷了科研骨幹人員申報項目的積極性,低收入水準讓很多有學識的人放棄了精心做科研的選擇——過去,在科研項目經費管理中,這一問題廣受詬病。
“按照以前的規定,績效支出一般不超過政府資助經費的5%,而且這筆錢只能用來支付臨時工的勞務費,正式科研人員不能領取。”李殿勳表示,這是因為,很多人認為,正式科研人員擁有固定的工資收入,不應該再有額外的收入。
“學者不應該‘吃大鍋飯’,鼓勵科研創新,應該首先確認,科研人員的智力也是有價值的。”在他看來,為了更好地激勵廣大科研人員創新創業,就要創新收益分配機制,尊重科研人員的創造活動和創新成果。
為此,“七條新政”規定,科研項目人力資源費比例提高到政府資助經費的30%,其中決策諮詢與管理創新研究項目和軟體開發項目人力資源費最高可達60%,並且實行簽字領取,報賬時不需要發票。
在調動科研人員的積極性方面,該舉措的“刺激”力度不言而喻。“重賞之下,必有智者。”
李殿勳表示,新政策意味著,除必要的專家諮詢費外,科研項目經費的相當部分可作為科研人員的創新績效、創新津貼,充分體現“知識的價值”。
項目承擔單位可自行確定和調整科技經費支出結構
“由做菜的廚師決定買醬油還是買醋”
過去,科技經費管理規定過細,基本原則是,以最初申報的經費預算作為依據,進行全過程的管理和監督;如果需要更改經費的用途,更改的比例有限制,申請更改的程式異常繁瑣,坊間抱怨為“買醬油的錢不能買醋”。
這樣的管理方式早已成眾矢之的,但卻少有實質性的變革。
李殿勳説,科學研究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在項目立項之前就把各項費用支出都預先設計精準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特別是一些研究週期比較長的項目,在實施過程中,相關産品服務的價格水準還可能變動;也可能出現技術方案調整的情況。“因此,科研經費支出應該允許適當的彈性,應該由做菜的廚師決定需要買醬油還是醋。”
“‘七條新政’在科研經費支出管理上做到了充分放權。”他表示,除人力資源費支出比例調高外,科研項目承擔單位可根據研發的實際需要,自行確定和合理調整政府資助科技經費的支出結構,不用再報市科技行政主管部門審批。
一方面,科研機構有了更大的自主權;在硬幣的另一面,這也意味著項目承擔單位有更大的責任,將真正成為項目實施的主體、經費使用的主體和經費管理的主體。
不過,政府雖簡政放權,但並非放任不管,“我們通過建立一套評估和監督體系,在引導項目承擔單位建立尊重創新規律、符合自身實際的經費管理制度時,會對他們加強引導監督。”
“根據新的規定,科研人員自主調節,理論上講可以把經費的70%用於召開學術會議,這在以前幾乎是不可能的。”李殿勳表示,過去,為了能在報銷時合乎規定,科研人員被逼大量作假,讓項目的開支看起來與最初的預算吻合,“管理看來非常嚴格,其實並未起到實際作用”。
科研經費結余一律歸己不再收繳
“高級知識分子作假降低了精英群體的整體道德水準”
按照過去的管理規定,如果科研項目剩下的經費太多,甚至可能影響結題。因此,科研經費如有結余,項目結題前“突擊花錢”,四處找發票報賬,這幾乎已成為科研界的“潛規則”。
“按照‘七條新政’,市科技行政主管部門對通過結題驗收的政府科研項目,結余的科技經費不論多少一律不再收繳,由項目承擔單位自主安排用於科研相關工作,包括獎勵給科研團隊。”李殿勳表示,這將使科研人員從繁瑣的具體事務中解脫出來,潛心從事科研工作,以及後續研究和成果轉化,也讓科研經費“錢盡其用”,實現效益最大化。
不過,對於沒有通過目標驗收的項目,將嚴格實行財務清算,由專業機構進行審計,收繳違規資金和結余經費,並將對嚴重違規的項目實施單位或項目負責人列入科技計劃信用管理體系“黑名單”。
“過去,科研人員立項前‘千方百計編預算材料’,結題前‘托親找友弄充賬發票’。”李殿勳説,以這些年的情況看,幾乎每個項目的錢都會花光,“新中國成立以來,重慶僅僅有幾百萬元的結余,還是因為科研項目負責人犯了事、項目中斷而産生結余。”
更深層的問題在於,從表面上看,“突擊花錢”是貨幣的損失,其實,更大的損失在於降低了道德水準。“科研人員都是高級知識分子,他們及其學生、家庭參與作假,降低了中華民族精英群體的整體道德水準。示範效應非常惡劣。”
他説,既然已經定額資助、授權管理、包乾使用,“節約歸己”的規定就有利於低成本、高效率的研發。“畢竟,自己的錢辦自己的事情是最有效率的,別人的錢辦別人的事最沒有效率。”
橫向課題不再低人一等
“第三方驗收更有公信力”
從積極的方面看,“七條新政”將極大激發科研人員的積極性,將他們解放出來認真地做科研,但是,從消極的方面看,一旦失控,科研經費就可以堂而皇之地成為科研人員的“唐僧肉”。
避免失控的最緊要環節,在於真正過硬、專業的驗收。
“七條新政”規定,為了簡化驗收程式,項目驗收結題前科技主管部門不再組織財務審計,將由政府購買第三方專業機構的服務,按照目標任務完成情況進行獨立、專業化驗收。
“多年來,項目的結題驗收大多是項目管理部門組織評審、項目承擔單位自己出錢請人的‘走過場’式驗收。幾乎就沒有驗收不過關的案例。”李殿勳稱,今後,所有科技計劃項目將嚴格按照任務書的約定進行目標驗收,驗收專家將在評審專家庫中按技術領域隨機抽取,專家諮詢費改由政府統一承擔,避免“吃人家的嘴軟”。
這將徹底改變多年來走過場式項目驗收可能帶來的相關問題,真正實現項目的“立項、管理、驗收”三分離。
“七條新政”還規定,縱向課題與橫向課題一視同仁,真正促進科技與經濟結合、産學研協同創新。
過去,科研人員承擔來自市場的橫向科研項目,在進行職稱評聘、業績考核、科技獎勵等時總是“低人一等”,不能與承擔來自政府的縱向科研項目同等對待、考核,很不利於調動他們圍繞市場需求開展應用技術研究的積極性。
李殿勳透露,下一步,重慶市科委將進一步完善管理體系和操作機制,不斷提升項目管理的科學化水準,切實推進“七條新政”的落實見效,發揮好計劃項目的導向作用。一是全面推行競爭立項,實現公開充分競爭;二是調整財政科研經費對科技專項支援方式,公益類專項進一步擴大資助面、減少資助額、注重應用性,市場類專項進一步聚焦新興産業、突出轉化效益;三是創新財政科研經費監管模式,推行“授權管理、包乾使用”的經費管理機制,提高財政科技投入向科研經費轉化的比例;四是創新科研項目結題驗收方式,堅持目標任務導向,全面推行第三方集中驗收制度;五是創新科技成果評價方式,建立符合創新規律 “多維評價、效益優先”的評價體系;六是推進科技成果初始權益分配改革與成果轉化政策激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