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原創 專題 新經濟 曝光臺 中國訪談 中國三分鐘 沖浪特殊資産 潮評社 溫州 紹興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廬 文娛 元宇宙
您的位置:首頁 > 本站專題 > 浙江有禮 > 浙江禮記 > 七夕節 新聞詳情
七夕,江南女子如何過節?
發佈時間 | 2023-08-22 09:11:49    

   “七夕今宵看碧霄,牽牛織女渡河橋。家家乞巧望秋月,穿盡紅絲幾萬條。”這是唐代詩人徐凝的《七夕》詩。農曆七月七日夜,稱“七夕”,相傳牛郎織女這天相會于銀河鵲橋。民間稱這一天為“乞巧節”,這是一個專門為女孩子們安排的節日。

  七夕節習俗豐富,且由來已久。七夕節起源於漢代。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于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唐朝王建有詩説“闌珊星斗綴珠光,七夕宮娥乞巧忙”。據《開元天寶遺事》載:唐太宗與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宮夜宴,宮女們各自乞巧,這一習俗在民間也經久不衰,代代延續。

  宋元之際,京城中還設有專賣乞巧物品的市場,世人稱為乞巧市。宋羅燁、金盈之輯《醉翁談錄》説:“七夕,潘樓前買賣乞巧物。自七月一日,車馬嗔咽,至七夕前三日,車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復得出,至夜方散。”可見,七夕節的熱鬧似乎與春節有的一拼。

  在嘉興桐鄉,七月七當天,女孩子們要起一個大早,用沾著露水的鳳仙花瓣把指甲染得緋紅,同時還會採來一把槿樹葉,揉碎泡水用來洗頭髮。當地老一輩人口口相傳,據説槿樹葉洗過的頭髮烏黑髮亮,不會生蝨子。

  晚上,當一彎上弦月挂上樹梢,約伴相聚的女孩們一起向心靈手巧的織女祈禱,借著月光,穿針引線,比賽誰穿得快,也有比數星星誰數得多的,是謂“乞巧”。還有一種乞巧的活動,就是在七夕的前一天。備好雨水和井水,各半羼好在一個水碗裏,露一夜,七夕這天曬半天,到了中午日頭居中,女孩們將繡花針,也有折新竹掃帚細梢代針,輕輕放到碗中,讓它浮在水面上。此時大家爭看針(細竹悄)在水底的影子,細花藻形,形狀巧妙者認為“乞得巧”,如果針影粗直簡單,就是“乞得拙”。女孩子們平常難得相聚,七夕這樣的遊戲使大家都特別快活。

  尤其在桐鄉濮院鎮上,七月七的節目更為豐富。濮院盛産濮綢,鎮上許多風俗與絲綢生産有關,乞巧節這一天,女孩子們有請杼神、汰巧頭、吃巧果的習俗。

  汰巧頭。農曆七月初七,濮院鎮上的姑娘家都會一早起來洗澡汰頭髮,稱“汰巧頭”。舊時小鎮平民百姓用不起香水肥皂,姑娘家就到野外捋一大把槿樹葉回家,在臉盆裏打好溫水,把槿樹葉放到裏頭搓揉取汁用來洗澡沐浴汰頭髮。槿樹葉搓出的汁水清香且殺蟲,汰頭之後頭髮烏黑髮亮,再換一身綢衣綢褲,光光鮮鮮結伴上街去買時鮮水果以備夜晚請杼神。

  請杼神。清時濮院文士沈廷瑞《東畬雜記》記濮:“七月初七祭杼神,謂為機神生日。”女孩子們香湯沐浴槿葉洗頭之後,換上鮮亮的綢衣綢裙,結伴上街,買李子、水蜜桃、大福果等時鮮水果,晚飯後在天井裏擺好,在月亮光下祭請杼神即織女,祈求她傳授機織之巧。

  吃巧果。《濮院鎮志》記載:“七月初七為七夕,婦女競買西瓜、菱、藕。懸庭中,經夜有蛛網縈之,謂之得巧,用以飼小兒女。”

  當地的女子認為,汰過巧頭、吃過巧果,巧生腹中,織綢會又快又好。宋朝詩人楊樸有詩: “未會牽牛意若何,須邀織女織金梭。年年乞與人間巧,不道人間巧已多。”而正是由於濮院女子的心靈手巧,才撐起了這個“日出萬匹綢”,被譽為“嘉禾一巨鎮”的濮院。

  關於七夕節的傳説的也極具故事性。傳説古代天帝的孫女織女擅長織布,每天給天空織彩霞。但她討厭這枯燥的生活,就偷偷下到凡間,私自嫁給河西的牛郎,過上男耕女織的生活。此事惹怒了天帝,把織女捉回天宮,責令他們分離,只允許他們每年的農曆七月七日在鵲橋上相會一次。他們堅貞的愛情感動了喜鵲,無數喜鵲飛來,用身體搭成一道跨越天河的喜鵲橋,讓牛郎織女在天河上相會。這個優美的神話故事,來源與南北朝時梁朝殷蕓的小説,七夕節也就逐漸被視為了中國的情侶節。有些老人們還會説:“在七夕節那天,當夜深人靜的時候,走到葡萄藤下,還能聽見牛郎織女的竊竊私語呢!”

  “天階夜色涼如水,臥看牽牛織女星。”在浩瀚的銀河兩岸,一邊是牛郎星,一邊是織女星。他們隔河相望,脈脈含情。古人把牛郎星、織女星作為指向方位的星宿,他們相隔無邊的銀河如何相會?人們發揮了充分的想像,於是七月初七牛郎織女星渡銀河、踏鵲橋來相會的故事就豐富了起來。

  而在桐鄉,七夕乞巧的由來,流傳于另一個民間故事傳説。

  很久以前,濮院鎮上有一個名叫善花的姑娘。她是機戶世家之女,父母早故,伴隨年邁的祖母和一個癡呆的弟弟過活。雖然善花有一雙織綢的巧手。但因家境貧寒,缺機少本,只能靠幫工代織勉強維持一家三口生活。善花一心撲在機杼上,成了鎮上數一數二的織綢巧手。但她並不滿足,常在空閒時眺望天上的雲霞,心想:“我要是能有織女那樣的本領就好了。”

  有一年七月初七那天,善花用積攢下來的錢買回了十多種時令鮮果,化了整整一天時間,用各色鮮果加工搭成一幅栩栩如生的牛郎織女鵲橋相會圖。傍晚,她把果圖放在天井裏的祭臺上,點燃了一炷香,默默地祈禱:“織女神啊,庇祐我織得好綢,早日掙得一台自己的織機,攢下錢來為弟弟治病。”善花禱告完畢,因連日辛勞,十分疲倦,便倚著祭臺睡著了。

  朦朧中,她看見祭台中的織女活動起來,嫋嫋婷婷地從鵲橋上走了下來,親親熱熱地拉著善花姑娘的手説:“善花妹妹呀,上天賜給你一雙勤勞的巧手,讓姐姐來幫你實現自己的心願吧!”説著,織女用手一指,一台精巧的織機,出現在面前。接著,她又把手中的一支梭子遞給善花,手把手地教善花織那些只有天上才有的花樣。不知不覺地東方發白天快亮了,姐妹倆情深意篤,依依借別。

  突然“哐當”一聲,把善花從夢中驚醒,原來是她那癡呆的弟弟,早晨起床後從祭盤裏抓果子吃,把盤子打翻在地。他見姐姐被驚醒,急忙溜走了。善花人雖然醒了,但一顆心還沉浸在夢中。她想,若夢中的一切要是真的,那該多好啊!一邊想一邊起身走進屋裏去準備早飯。她踏進屋裏一看,不覺驚呆了,只見一台簇新的綢機安放在原先空蕩蕩的屋子裏。織機上一支油光锃亮的梭子正連著錦絲和一匹剛織成的綢緞,仔細一看,這匹錦緞上的十多個花樣,分明是剛才夢中見到過的。

  善花虔誠祈禱感動織女下凡傳藝的事很快傳遍了全鎮,人們紛紛前來道喜。善花熱情地接待她們,還毫無保留地把織女傳授的機杼之巧全數教給姐妹們。更令人驚奇的是,善花的弟弟自從吃了祭果後,象換了一個人似的,癡病竟不治而愈,後來也成了一名巧機司。善花自己當然也獲得了美滿的婚姻。

  由於織女下界傳技,鎮上的織綢業更加興旺起來。七月七日用鮮果祭祀杼神,也就成了綢鄉的一種風俗。

  姑娘們乞巧的偶像就是織女。“穿針乞巧”從表面來看,是女性祈求自己也能像織女那樣心靈手巧。從核心來看,乞巧的最終目的是祈願織女護佑自己能夠得到愛情和婚姻。

  七夕節作為中國的傳統佳節,其獨特的節日氛圍,既有浪漫,也有熱鬧,在鵲們搭成的橋上相會,形式上有足夠的浪漫;在滿天繁星的夜空相見,氣氛上有足夠的朦朧;在熱熱鬧鬧的街市煙火,內容上有足夠的喜慶。時代在變遷,社會在進步,延續至今的七夕節寄託著女孩們的期盼,但願“巧手和愛情”雙豐收的美好願望,亙古不變。

來源:潮新聞    | 撰稿:費國平    | 責編:韓辰霄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5 8189 2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