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原創 專題 新經濟 曝光臺 中國訪談 中國三分鐘 沖浪特殊資産 潮評社 溫州 紹興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廬 文娛 元宇宙
您的位置:首頁 > 本站專題 > 浙江有禮 > 浙風十禮 > 學有禮 新聞詳情
中國大運河申遺成功十週年之際 站在運河邊,回望2500年
發佈時間 | 2024-03-01 09:21:42    

   鳥瞰我們的國土,會發現一個“人”字,“人”的一撇是長城,一捺就是大運河。

  2014年6月22日,中國大運河申遺成功。2024年,在大運河即將迎來申遺成功十週年之際,中國作家協會會員、浙江省特級教師沈小玲撰寫的新書《運河2500年》,描述了從春秋時期開鑿邗溝至今的運河故事,這本以獨具個人視角的散文書寫引起了我們的注意。

  “《運河2500年》寫出了運河前世今生、琳瑯盛景和運河邊的煙火生活。”魯迅文學獎獲得者沈葦這樣形容這本書。翻開它,映入眼簾的是行走南北的現場感,是穿梭時光的歷史意識。

  這天,記者在茶館裏與作者沈小玲碰面。桌上的烏龍茶冒著熱氣,談笑聊天間,我們一起跟著這位親切隨和的作家,回到跨越千年人間煙火的運河現場。

  一

  《運河2500年》的誕生,還要從一部保護條例説起。

  “我在飛雲江畔出生,工作後住在鰲江畔,現在住到了錢塘江畔,對水有天然的親近。”沈小玲説著,打開電腦,向記者展示近五千字的《浙江省大運河世界文化遺産保護條例》,這也是中國第一部關於大運河世界文化遺産保護的省級地方性條例。

  到杭州工作後,沈小玲便格外關注大運河。2015年,大運河申遺成功的第二年,在浙江省第十二屆人大三次會議上,沈小玲針對當時浙江境內的西湖、江郎山、運河三個世界遺産,提出書面建議《關於浙江省後世遺保護的建議》,並在杭州代表團審議時做了發言。

  列席會議的崔巍非常讚賞沈小玲的觀點。兩個月後,崔巍邀請沈小玲母女去看舞劇《遇見大運河》。劇場裏,大運河的一滴水,如故人般,走進了沈小玲心中,她深感震撼,回去後,濃烈的情感在她筆下,化作了一篇散文《遇見大運河》。

  “大運河是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産,是流動的文化,要統籌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這一想法深深印入沈小玲腦海中,並催生出新的想法,“我想為運河做點事。”2020年,在浙江省第十三屆人大三次會議期間,沈小玲提出了《關於制定〈浙江省大運河世界文化遺産保護條例〉的議案》。

  之後,作為立法小組成員,沈小玲全程參與了對大運河的調研論證、實地考察參觀等活動。“在這個過程中,我再次被大運河的點滴震驚。”沈小玲向記者回憶:和大多數人一樣,本以為運河水是“平”的,但在山東有“翻山越嶺”的運河,31座船閘讓漕船在會通河上越過山丘;本以為大壩都是土石結構,但在河北有糯米和蛋清築造的“糯米壩”……

  沈小玲更深切地感受到,運河帶來的繁榮、發展、統一、交流、穩定……她開始頻繁參與大運河有關的各種活動;在大大小小的會議中,她的發言總是不自覺地講到大運河的故事。許多人建議她:“你有那麼多故事,不如寫下來,寫一本大運河的書。”

  “既然如此,我想寫一本有別於其他運河書籍的書。”沈小玲告訴記者。在計劃時,她就為《運河2500年》確定了幾個寫作目標:立意盡可能高遠,有獨特的思考和見解;故事力求較生動,大氣與細膩共存;真實書寫運河,寫出自己的感情來。

  二

       大運河.jpg

  2021年7月,沈小玲在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 受訪者提供

  沈小玲用了四年時間,去完成這本書。

  她有寫日記的習慣,《運河2500年》出現的寫作記錄,從2020年5月橫跨至2024年1月。“我最先做的準備工作,是大量閱讀。”沈小玲説。她把市面上能買到的與運河有關的書籍,從人文類,到社科類,再到攝影類,都讀了個遍。

  在此之前,沈小玲已經出版過多部散文集,而《運河2500年》讓她感到與過去創作最不同的是:呆在房間裏是寫不出來的。於是,她在腳力上下足功夫。

  雖然隨立法小組去了不少運河遺産點,但那時腦海中的問題與現在完全不同。沈小玲故地重遊,完全從寫作的角度觀察大運河,用充足的時間將自己沉浸在每個感興趣的地點。比如在蘇州平江歷史文化街區,她捕捉到了最原汁原味的市井風情;在紹興運河古縴道上,昔日赤腳拉縴的縴夫,似乎就在石板路上與她擦肩而過……

  書籍資料與網路內容常有矛盾,不知真假。沈小玲便去尋找最真實的運河史料。她多次前往杭州中國京杭大運河博物館,核驗事實;在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奔走一天,沈小玲的手機裏拍了近千張記錄照片……邊跑邊寫,她卻樂在其中。“我們要從最大程度保證書稿的嚴謹性,成稿後我的責編也校對過8次。”她説。

  在寫作中,最讓沈小玲感覺困難的一點,是琢磨提綱。

  流淌了2500多年的大運河,有太多太多的故事。如何在浩繁的內容中,向讀者展示大運河的精髓和傳奇,沈小玲只能截取關鍵事件。全書的提綱目錄一比再比,《運河2500年》共10章,每章有5篇文章,寫哪5篇就有講究。比如第二章寫運河城市,揚州、北京、杭州一定要寫,另外寫哪兩座城市,讓人難以取捨。最後,沈小玲選擇了洛陽和開封。

  “京杭大運河直通,略過了洛陽,但隋煬帝在洛陽起家,運河在這裡第一次貫通,理應要大書一筆。開封也是皇都,直接被運河改道影響,但它證明了運河水的興敗規律,敗是水,成也是水,發人深省。”沈小玲説。

  也許是出於教師職業習慣使然,《運河2500年》中帶有“循循善誘”的特色。書中不僅寫故事,也思考故事背後的故事,如對幾位帝王挖運河的動機分析。沈小玲在寫運河建築,從甲天下的古典園林,想到了課文《圓明園的毀滅》的思考題;看似不關聯的事物,也能觸類旁通,相互串聯,沈小玲寫金山寺,卻是寫與金山寺有關的歷代文人騷客的書法名跡。

  “寫運河的書很多,如何讓讀者喜歡我寫的運河?我就設想自己是讀者,會怎麼閱讀這本書。”沈小玲告訴記者,其實寫運河的書,引用古人的話語,或是運河的有關術語,都是很正常的舉動,但《運河2500年》引用古語很節制,盡可能避免枯燥和過於深奧,惹讀者厭煩。

  三

  這也是沈小玲和女兒、插畫師宴鳥的第三次合作。

  《運河2500年》的封面和六張插圖國風味濃郁,描繪出運河的博大精深,圖文呼應。扉頁畫了吳王夫差與日月比肩,鳥瞰山河,他下令挖出了邗溝,是為運河開鑿第一人。

  宴鳥解釋説,這個人物,也可以理解為一切雄心勃勃的帝王,如劉濞、隋煬帝、忽必烈……他們試圖通過修築運河來一統天下,運河亙古長流,在千年歲月中,造福著黎民百姓。

  沈小玲在書中捋了捋隋煬帝時參與挖河的民工人數:鑿通濟渠,百多萬河南各郡民工;開邗溝,十多萬淮南民工;接江南運河,幾十萬江南民工;開永濟渠,百多萬河北諸郡民工。總人數合計360萬左右。

  運河史,就是一部勞苦大眾用汗水、鮮血和生命換來的創造史。

  因此,每每在運河現場——在武林門碼頭坐船遊運河,在青石板橋上凝視河水時,沈小玲愈發感受到,大運河是流動的歷史記憶。

  因漕運,“中國運河第一城”揚州走向繁華鼎盛,杭州也開啟“錢塘自古繁華”的歷史,運河邊的富義倉承載著“民以食為天”的期盼;水路即戲路,崑曲沿著運河傳到北京,各方戲班也在運河上“邊演邊走”,誕生了京劇;運河兩岸,美食、技藝無處不在……她筆下的《運河2500年》,猶如一本微型百科全書,包羅運河萬象。

  書已出,沈小玲依然關注著運河的“風吹草動”,運河沿線城市的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和近段時間春節、元宵節的燈會和非遺活動。

  2020年,沈小玲的散文集《一朵花的神話》出版。“那時寫完後,我感覺再也不用到現場去看花了。”她調侃自己。實際上,哪有花,沈小玲就想去那裏,她在書中寫了眾多花卉,雙方似乎達到了某種默契,所有的花兒都成了沈小玲的好朋友。

  “寫完《運河2500年》,我也有這種感覺。”沈小玲説,今後,她會更關注運河的保護、傳承和利用。現在,所有的讀者,都會成為她和運河之緣的見證者。

來源:潮新聞    | 撰稿:記者 李嬌儼    | 責編:張曉欣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5 8189 2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