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原創 專題 新經濟 曝光臺 中國訪談 中國三分鐘 沖浪特殊資産 潮評社 溫州 紹興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廬 文娛 元宇宙
您的位置:首頁 > 本站專題 > 浙江有禮 > 浙風十禮 > 學有禮 新聞詳情
首屆“良渚論壇”在杭州成功舉辦帶來啟示:遇見良渚 共用美好
發佈時間 | 2023-12-05 14:22:25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鑒而豐富。

  在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十週年之際,12月3日,以“踐行全球文明倡議,推動文明交流互鑒”為主題的首屆“良渚論壇”在浙江省杭州市舉辦。國家主席習近平向首屆“良渚論壇”致賀信。

  首屆“良渚論壇”包括一個主論壇、青年漢學家和藝術家兩個分論壇、“藝匯絲路”訪華采風作品展等活動,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的300多位中外嘉賓相聚一堂。連日來,藝術家、漢學家們通過采風創作等活動加深交流,建立友誼;來自絲綢之路六大聯盟的代表在論壇上暢所欲言、深化認識……一曲文明交流互鑒的協奏曲,在“實證中華五千年文明史的聖地”唱響全新樂章。

  回顧那些真摯的話語、動人的瞬間,種種美好歷歷在目——那不僅是具有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五大突出特性的中華文明,也是來自不同國度、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對攜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一美好願景的共識和努力。

  世濟其美,中華文明璀璨恢弘

  良渚遺址是中華五千年文明史的實證,也是世界文明的瑰寶。在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之中,連續性居於首位,良渚文化便是連續性的有力證明。

  當下,良渚古城遺址公園裏蘆花婆娑似雪。根據考古研究復原展示的自然景觀與考古現場,靜靜重現良渚先民繁衍生息的景象。良渚博物院中展陳的出土文物,詳盡展現中華五千年文明史的輝煌。

  “Amazing”“Wonderful”……許多嘉賓此前不了解良渚文化,甚至未到過中國,一到現場,悠遠綿長、意蘊豐厚的中國文化,便引發大家由衷的傾慕——

  “相比斐濟歷史,‘五千年’實在是個讓人吃驚的數字!”斐濟藝術家拉布卡·阿圖埃塔·羅科説,“沒想到五千年前的中國人,就能打造出如此精美的玉器,建造如此宏大的城市,實在令人欽佩。”他對“文明古國”有了更具體的概念。

  同樣感慨的,還有來自阿曼的藝術家尤素福·阿裏·哈馬德·納赫維。良渚博物院極富科技感的展陳,訴説著傳統與現代、傳承與創新相結合的當代中華文明。“阿拉伯國家有一句古老諺語,‘求知吧,哪怕遠在中國。’你們五千多年的文明非常龐大……”這一刻,他仿佛跨越時空,續力達成古阿拉伯祖先的願望。

  相較于藝術家的感性外放,在主題為“新時代青年漢學家眼中的中外文明交流互鑒”的分論壇上,漢學家們則用內斂的理性思維,抒發對中華文明的看法。有一個細節很多人注意到了——不少人選擇用漢語發言。

  哈薩克總統戰略研究所首席研究員阿迪力·卡吾肯諾夫提到,中國已成為哈薩克學生第二大留學目的地;關注到“良渚古城周邊新發現疑似水壩近20處”最新考古成果的希臘社會學教授馬修尼特斯·迪米特斯則坦言:“在歐洲,很多人知道長城、西湖,但還不知道良渚……我會把這些資料帶回希臘,讓我的老師和學生都能知道良渚這個地方。”

  從良渚出發,在悠遠的歷史長河中,中華文明以獨樹一幟的創新創造、一脈相承的堅持堅守,樹立起一座座文明豐碑,也讓世界對中國充滿好奇。“良渚論壇”便是加深彼此了解的平臺。

  正如尼日利亞的資深“中國通”謝裏夫·加利所言:“我們來到這裡,來到良渚,就是為了研究探討更多有關中國的學問和內容,剖析如何在全球現代化的時代浪潮中謀得一席之地。”他希望,也相信,“中國之治”具有鮮明的世界意義。

  各美其美,文明之花姹紫嫣紅

  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中華文明開放包容、兼收並蓄,不斷豐富發展、歷久彌新,不斷吸取世界不同文明的精華,極大豐富了世界文明百花園。

  “良渚論壇”邀請世界各國的“文明使者”齊聚一堂。連日來,中外嘉賓在綠水青山和文化體驗中,不斷見證浙江的生態之美、活力之美、人文之美;在深度交流之中,各國的文明之花在良渚這個“文明大花園”裏不斷綻放。

  “當看到中國畫家用水墨繪畫我所熟悉的鬱金香時,我感受到了另一種美。”荷蘭藝術家范德庫伊在藝術對話中感慨道;在紹興蘭亭,藝術家們錯落而坐,感受“曲水流觴”的風雅,哈薩克畫家努爾蘭·基裏巴耶夫唱起了家鄉小曲,來自坦尚尼亞、挪威、尼日利亞等國的藝術家朗誦起了小詩,不同的語言和藝術在這裡交融。

  11月30日,參加“藝匯絲路”訪華采風活動的各國藝術家在中國美院南山校區參觀“趙無極百年回顧特展”。趙無極的繪畫藝術熔鑄古今、匯通中外,正是他深切感受到中西方文化不同魅力後,相容並蓄的創造性表達。阿聯酋藝術家阿爾瑪哈·哈馬德·阿裏穆罕默德·賈拉激動地説:“趙無極畫展實在令我震撼!他的生平故事,他在藝術創作上對中西方文化傳統的完美融合,以及繪畫風格的轉變等,都非常精彩。”事實上,不僅是他的畫,畫展本身也成為人們文化交流的平臺。

  12月3日,“藝匯絲路”采風作品展在杭州余杭良渚夢棲小鎮開幕,展出了來自83個國家的84位藝術家在當地采風、創作的150余幅作品。這些作品,既有藝術家所在國家的文化表達,也有他們領略浙江風土人情後的融合之作。

  在巴拿馬建築師、視覺藝術家、大學教授黃永康的作品《日記》中,玉璧和中國錢幣形象被結合在一起。他分別繪製了“玉璧”的正面和背面:正面形似一枚金黃色的銅錢,背面是一枚藍綠色的玉璧。他説:“‘一帶一路’的繁榮離不開錢幣交易,而玉璧則是良渚文明的一大見證。奇妙的是,玉璧和錢幣的形狀很像,兩者的顏色也可以相互呼應。”

  奧地利畫家尼古拉·米洛伊切維奇在作品《良渚博物院》上,除了畫上黑陶罐上的刻畫符號,還畫了良渚先民的農具,“良渚農耕文化某種程度上代表了他們的創造力”;萬那杜藝術家阿爾弗雷德·塔瑪的《良渚文化》呈現了一位穿著南半球“特産”涼鞋的“良渚王”,他身旁的一圈圈木質螺紋,正是取材于良渚玉器的花紋。

  和羹之美,在於合異。無論是探源良渚的采風、各具特色的創作,還是觀點鮮明的發言……“良渚論壇”的各個環節,都在不斷彰顯中華文明的包容性和創新性。

  美美與共,人類文明持續繁榮

  “良渚論壇”是中國深化同共建“一帶一路”國家文明對話的重要舉措。

  習近平主席的賀信強調,相互尊重、和衷共濟、和合共生是人類文明發展的正確道路。希望各方充分利用“良渚論壇”平臺,深化同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的文明對話,踐行全球文明倡議、加強文明交流借鑒,弘揚平等、互鑒、對話、包容的文明觀,推動不同文明和諧共處、相互成就,促進各國人民出入相友、相知相親。

  這是根植于中華文明的基因——

  縱觀世界歷史,中華文明自古以來就有廣闊的世界視野,從和合文化到天下大同,具有突出的統一性與和平性。“距今五千多年前的時候,中國各個區域都有自己的文明起源到初步形成的時期,它們之間有很多密切的聯繫,形成共同的文明基因。”考古學家王巍認為,良渚的考古成果,正説明瞭早期中華文明已體現出“多元一體”的特徵。

  這更是對時代呼喚的回應——

  “良渚論壇”上簽署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和旅遊部與阿拉伯國家聯盟秘書處關於踐行全球文明倡議的聯合聲明》。“全球文明倡議”是中國繼2021年提出“全球發展倡議”、2022年提出“全球安全倡議”之後,在今年3月向世界提出的第三個全球性倡議。“當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和平、發展、合作、共贏是時代潮流。”省委黨校教授陳立旭相信,“全球文明倡議”體現的是大國擔當,為“人類文明向何處去”指明方向。

  人類文明要“各美其美”,更要“美美與共”。首屆“良渚論壇”,既包括國家對外交流的宏大篇章,也深入藝術創作的文化交融,更激蕩起思想的共振和鳴,表達對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積極響應。

  “‘良渚論壇’提供了一個促進跨文化對話的宏偉平臺,一個促進國際合作的重要機制,也提供了一個富有活力的價值渠道。”阿爾巴尼亞爵士音樂節國際關係總監易傑·阿裏卡表示,“我們加入了‘絲綢之路國際藝術節聯盟’,願意為促進跨文化對話持續努力。”

  “我們希望在絲綢之路國際劇院聯盟機制下繼續推進文化合作,希望促進市場資訊交流,促進優質文化資源交流共用,建立定期溝通協調機制,繼續加強人員交流,為劇院管理、技術、創意、行銷等方面的廣泛深入交流提供便利。”墨西哥城劇院系統負責人安海爾·安科納·雷森德斯説。

  舉辦“良渚論壇”為了什麼?

  答案,在絲綢之路六大聯盟代表的發言中逐漸清晰——利用“良渚論壇”這個平臺,深入討論,深化認識,為推動不同文明和諧共處、相互成就貢獻力量。

  大道融通,共榮共生。從絲綢之路到“一帶一路”,從古老文明到當代對話,“良渚論壇”傳播歷史,啟迪當下,燭照未來。我們相信,這個文明互學互鑒、共同發展的舞臺,將持續為人類文明發展繁榮注入更強大的精神動力。

來源:潮新聞    | 撰稿:記者 陸遙 嚴粒粒    | 責編:張曉欣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5 8189 2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