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原創 專題 新經濟 曝光臺 中國訪談 中國三分鐘 沖浪特殊資産 潮評社 溫州 紹興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廬 文娛 元宇宙
您的位置:首頁 > 本站專題 > 浙江有禮 > 浙風十禮 > 儀有禮 新聞詳情
專訪伊朗藝術家納思霖:不同的文明需要不斷對話和交流
發佈時間 | 2023-11-30 09:47:01    

   編者按:絲綢之路,一條跨越古今、連接中外、綿延萬里的貿易之路、文化之路、友誼之路。

  在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十週年之際,84位來自83個國家的藝術家從良渚古城出發,開啟了為期一週的“藝匯絲路”訪華采風。一路上,他們沉醉於異國的綠水青山,厚重歷史與摩登霓虹,創作靈感也隨之被中華文明之美激發。

  這些天,我們用良渚文化的文創品與藝術家們交換,換來了各具特色的小禮物,也換來了一段段“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的故事與情誼。

  來自伊朗的納思霖·達斯坦(ZAHRA DASTAN),身穿紅色的毛衣,頭髮高高地挽起,我們上前和她打招呼時,她友好地説:“我會説中文。”

  納思霖是伊朗藝術研究院東方藝術研究負責人,也是伊朗著名的漢學家。當我們送給她一本良渚文化日曆時,她指著內頁繪的玉琮説:“我很早就了解過良渚文明,我太喜歡這個禮物了!”作為回贈,納思霖從行李箱中拿出一面棕色皮革質地的小鏡子,鏡子外面是古伊朗國王的頭像,“這面小鏡子濃縮著我們的波斯文化,希望你們喜歡。”納思霖説。

  數年來往于中伊兩國之間,納思霖對文明交流與融合産生的火花深有感觸。説起自己的中國情緣,納思霖的話匣子一下子地就打開了。愛好水彩畫、油畫的納思霖對古老的中國文化非常感興趣,想來中國深造藝術。但由於並非專業繪畫出生,她退而求其次,在2001年爭取到在中央美術學院攻讀“中國漢唐代藝術史”研究方向的博士學位。

  在北京的日子,納思霖自學中文。2010年後,早已中文流利的她又到中國美術學院跟隨美術史論家任道斌從事博士後工作。研讀中國古典書籍,臨摹宋徽宗的繪畫作品,探訪古“絲綢之路”商道城市……這些年,納思霖孜孜不倦地發掘兩國友好交往的痕跡。受中國文化影響,納思霖的繪畫風格融合了中伊兩國的特色,她曾在伊朗、中國舉辦多次個人展,也曾多次組織中國名家到伊朗展覽與交流。

  前不久,納思霖把自己的博士論文整理成書出版,名為《伊朗細密畫中的中國元素》。這本書的研究主要基於《史集》《列王紀》兩部在伊朗很受歡迎的作品,其中有不少描繪景物和山崖的繪畫部分都能發現中國元素。納思霖主要結合13至15世紀這一中國和伊朗官方交流往來頻繁的歷史階段,研究中國繪畫元素對於波斯繪畫的影響。納思霖發現,在波斯畫中經常出現的中國元素有相互纏繞的帶有齒狀的卷雲、斷斷續續的平原和圓錐形的山、充滿動感的人物與動物形象,服裝上的褶皺等等。納思霖説,綜合考察伊朗藝術史中繪畫的發展與演變歷程以及現存各種書籍和現存的插圖手抄本,都不難發現中國繪畫對伊朗細密畫産生了不小的影響。

  “到過中國那麼多城市,我最愛杭州的風景!”前些年,她在南宋禦街一帶采風時,發現了藏在閭巷繁華中的鳳凰寺。在唐朝創建、元代重修的古寺中,她看到了不少記錄著伊朗先民在杭州生活的點滴,十分動容。納思霖覺得,這就是兩國人民交往的濃縮和見證。

  “現有的文明是歷史上各種文明不斷交流融合的結晶,在古老的絲綢之路上,這種交流和融合在不斷發生。”納思霖説,如今文明的交流仍需要繼續,讓各種文明在不斷對話中融合得更加深入。

來源:潮新聞    | 撰稿:記者 姜曉蓉    | 責編:張曉欣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5 8189 2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