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原創 專題 新經濟 曝光臺 中國訪談 中國三分鐘 沖浪特殊資産 潮評社 溫州 紹興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廬 文娛 元宇宙
您的位置:首頁 > 本站專題 > 浙江有禮 > 浙風十禮 > 餐有禮 新聞詳情
小攤生意做成美食IP
發佈時間 | 2023-03-24 16:20:31    

   早春的夜晚,舟山沈家門漁港又恢復了往昔的熱鬧——華燈璀璨,靚麗一新的鋼結構建築臨港一字排開,喧囂聲漸漸響起……聞名遐邇的沈家門海鮮夜排檔,經過一年多提升改造,今年春節再度開門迎客。

  “開業兩個月了,生意越來越火爆!”18號攤位裏,紅光滿面的攤主丁亞芬一邊顛鍋翻炒,一邊興奮地説。不一會兒,誘人的鮮香味撲鼻而來……30多年來,幾乎每個夜晚,丁亞芬都是在這樣的煙火氣中度過。

  如今沈家門海鮮夜排檔48家攤位中,像丁亞芬這樣的“元老級”攤主有不少。從最初的塑膠布帳篷到後來的Y字型鋁板房、臨時攤點,再到如今提升改造後的新面貌,他們見證了夜排檔30餘年的變遷。

  近日,記者走進一家家排檔,在灶臺旁、在鍋碗瓢盆的碰擊聲中,傾聽攤主們的創業故事。故事裏有汗水、淚水,也有笑容。這既是他們奔向富裕的見證,也是時代變遷的一個縮影。

  丁亞芬

  帳篷攤是我夢開始的地方

  臨近21時,忙了一晚上的丁亞芬終於有時間坐下來喝口水。“大半輩子了,夜排檔搬到哪兒,我就在哪兒。”望著這方熱鬧溫馨的小天地,聽著食客們的歡聲笑語,丁亞芬感慨地説。

  1992年6月,27歲的丁亞芬開始經營夜排檔。“那時候夜排檔就在我家對面,而且攤位費便宜,一天才3塊錢。”丁亞芬説,一頂帳篷、幾張桌子、幾把椅子、一隻煤氣瓶和一輛手推車,就開始營業了。“當時心裏真沒底,就是靠著一股衝勁兒。”不擅長炒菜,多炒炒就行了;沒有擺攤經驗,那就邊做邊積累,她這樣鼓勵自己。

  然而,現實比預想的還要難。丁亞芬拉起自己右手衣袖,指了指手臂上隱約可見的疤痕説:“這是以前帳篷搭建不牢,雨水灌進油鍋造成的。”有一次下暴雨,丁亞芬正在炒菜,突然大雨壓塌了帳篷一角,雨水瞬間倒灌進來,正好落在油鍋裏,“滋啦”一下油鍋裏的油全爆開了。丁亞芬趕忙閃開,但右臂還是被飛濺起的油珠燙起了一串水泡。她疼得眼淚都下來了,簡單處理了一下傷口後,她又忍著痛將倒塌的帳篷支起來。

  説到動情處,丁亞芬小心翼翼地從消毒櫃上方拿下一個擦拭得一塵不染的大相框,上面是9張拼接在一起的90年代沈家門夜排檔照片。一家家攤位沿街一字排開,菜品、灶臺都露天擺放,僅顧客落座的上方搭著藍色、綠色的帳篷。帳篷年代帶給丁亞芬的回憶既艱辛又溫暖,在相框右上角,她標注了6個字——“夢開始的地方”。

  談話間,丁亞芬收到一條微信,是一位老顧客來訂桌。“好幾年的老朋友了,經常來我這裡吃,菜品也叫我搭配。”丁亞芬打開微信給記者看,她現在已經加了2000多個來自全國各地的顧客。“從一窮二白起家,到現在生意也算做得不錯,我很知足了。”

  “元老級”的攤主大多經過一番磨礪,35號攤主王愛爾也是如此。

  1995年,29歲的王愛爾揣著幾百元積蓄,從家鄉桃花島來到沈家門,和朋友一起支起帳篷,經營夜宵。“每天起早摸黑,後來我朋友覺得太辛苦就不做了,剩下我一個人撐著。”王愛爾回憶,當時帳篷需要每天拆裝,下雨天要多覆一層油布,風大了還會把布吹翻,那就得頂著大風大雨加固油布,幹完活整個人就像從水裏剛撈上來一樣,渾身濕噠噠的。

  “收攤後,還要將帳篷、鍋碗瓢盆、桌椅都打包,用手推車推到幾公里外的弄堂倉庫裏。”王愛爾嘆了口氣説,過去真的不容易。看到如今夜排檔環境越變越好,客人越來越多,57歲的她幹勁十足。

  陳高峰 三十年間見證三次升級

  始於上世紀90年代的沈家門海鮮夜排檔,最初以低門檻、市井氣深受漁民青睞;再後來,這裡又憑一個“鮮”字和獨特的漁港風情,吸引了天南地北的遊客慕名而來。

  餐飲江湖風雲多變,消費需求不斷升級。本世紀初以來,越來越多的食客不再僅講究“吃香喝辣”,他們對於就餐環境、食品衛生、服務配套等都有了越來越高的要求。為順應時代變化,夜排檔也不斷提檔升級。

  在30號攤主陳高峰的記憶中,沈家門海鮮夜排檔經歷過幾次大的轉變。第一次是在2000年。“當年,一些頭腦活絡的攤主想出整合的金點子,數十家夜排檔互相銜接,用鋼管作骨架,撐起綠色塑膠布篷頂,將濱港路打造成一條像模像樣的美食街,最多時有88個攤位。”陳高峰回憶,那年綠色美食長街一開張就引起了轟動,遊客紛紛驅車來嘗鮮,夜排檔成了舟山旅遊的一個新景點。

  “2008年,因夜排檔所在的濱港路進行景觀、道路、碼頭等一系列綜合整治,我們搬到東港朱家尖大橋北側的防浪堤上。”陳高峰坦言,搬之前很擔心會沒生意,但實際情況出乎意料,尤其是2009年舟山跨海大橋通車後,客流量明顯增多,“忙的時候一晚上要接待近30桌客人,到淩晨三四點才收攤。”

  2010年1月25日,改造一新的夜排檔重新在濱港路迎接四方來客。

  “政府投資,將夜排檔67間帳篷打造成了Y字型鋁板房。”回憶起剛看到新攤位時的樣子,陳高峰至今還是很激動,每間面積約75平方米,比原來大了近一半,還配備了大型不銹鋼廚具,增添了油煙分離器、消毒櫃等。陳高峰説,當時很多外地熟客再次光顧的時候也驚嘆變化大,“從沒想過自己的小攤也能跟一個小餐館似的,真的很感謝政府給予我們的支援。”

  “就餐環境好了,高層次的客人越來越多。”陳高峰説,以前他都是拿一些價格便宜的小海鮮,後來有客人説想吃點好的,他拿貨的膽子也越來越大。如今,象鼻蚌、東星斑、紅果鯉等高檔海鮮也出現在他的檔口。

  2021年,沈家門海鮮夜排檔啟動新一輪提升改造後,陳高峰和其他經營戶都盼著能早日搬回“新家”。“這次搬回來,延續了此前管道煤氣進攤屋、污水進管網,還配備了冷藏櫃,灶臺和洗菜區的面積也更大了。”陳高峰高興地説。

  記者從舟山普陀文化旅遊集團有限公司了解到,此次提升改造總投資6500萬元。重新歸來的沈家門夜排檔佔地面積約5000平方米,總長約1000米,採用超輕鋼結構,整體建築抗風力達到14級。共設立了48個標準鋪面,4間商業用房,並配備了4個星級廁所、1個微型消防站和安全監控室等。

  “除了環境上改造升級,管理上也更加有序規範。”陳高峰指了指檔口前的電子顯示屏,只見滾動的螢幕上清晰地列出了當前各類海鮮最高限價。“這是我們的‘陽光功能表’,最高價由管理方依據市場價格制定,並定期調整,讓消費者吃得更放心、更安心。”

  孔要武 顧客好評比數錢有意義

  如何讓自家排檔脫穎而出?不少經營戶開始在菜式上動腦筋,不斷推陳出新。

  走進39號攤位,記者一眼就看到了金燦燦的廚藝比賽獎牌。老闆娘孔要武摘下幹活用的橡皮手套,熱情地迎了出來——一副半框眼鏡,長髮挽起一個發髻,搭配卡其色的高領毛衣,盡顯優雅親和。

  説起在2010年“沈家門海鮮夜排檔名菜爭霸賽”上獲得金獎的“黃油麥香蝦”,她一臉自豪。“有一次我在西餐廳嘗了一道黃油大蝦,味道特別鮮美。我們平時做蝦以白灼為主,我覺得這裡面有很大空間可以開發。”從西餐廳回來,孔要武就把自己關在廚房裏琢磨起來,她幾乎試遍了市面上能買到的蝦,最終選中了個頭大、色澤好的竹節蝦,將蝦開背腌制後蒸熟,再澆上滾燙的黃油。

  “色澤是出來了,但總覺得香味上還差那麼一點。”她不停嘗試,“鮮甜”一詞給了她靈感,最後選用了香甜的麥片。孔要武的排檔也因為這道菜一炮打響,慕名而來的食客絡繹不絕,大多點名要嘗黃油麥香蝦。

  之後的幾屆比賽,孔要武繼續推陳出新,生滾海鮮粥、蒜姜吱吱蟹、鳳尾帶魚卷,這幾道菜都在歷屆夜排檔廚藝比賽中獲獎。

  “今天吃得還滿意嗎?以後再來啊!”一桌客人剛用完餐走出來,孔要武立刻起身將他們送到門口。看到顧客滿意的表情後,孔要武的臉上洋溢著笑容。緊接著,她又來到客人吃過的餐桌前,看到桌上的菜全都吃完了,這才安心。“菜合不合客人口味,看客人走後的餐桌就知道,如果哪盤菜基本沒怎麼動,我就要提醒廚師了,是不是做得不好吃。”從1999年經營夜排檔至今,孔要武一直保持著這個習慣,這也讓她家的菜一年比一年受歡迎。

  好口碑讓孔要武積累了來自全國各地的老客。多年下來,孔要武和他們成了老朋友。很多客人來舟山,必到孔要武的排檔報到,有的還會帶上禮物。孔要武也熱情地幫他們安排食宿,回去時還不忘給他們帶上舟山特産。

  但孔要武並不滿足於眼前的客流,她將目光投向了網際網路。不管是美團,還是大眾點評上,孔要武的店舖評分都很高。“看著網上一條條顧客好評,感覺比數錢有意義多了。”孔要武笑著説。

  讓她更高興的是,如今的沈家門海鮮夜排檔不僅涌現出一眾美食博主打卡點讚的“網紅店”,還逐步形成具有舟山海洋特色的文化品牌IP,並走出舟山,在杭州等地也挂起了沈家門夜排檔招牌。

  對於未來,孔要武滿是憧憬:“聽説政府還計劃打造一個數字化的管理系統,到時候可以線上上預訂、點菜,一定會吸引更多遊客前來。”

來源:浙江線上    | 撰稿:黃寧璐 共用聯盟·普陀 李麗 通訊員 周珈祎    | 責編:彭鈺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15711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