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原創 專題 新經濟 曝光臺 中國訪談 中國三分鐘 沖浪特殊資産 潮評社 溫州 紹興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廬 文娛 元宇宙
您的位置:首頁 > 本站專題 > 浙江有禮 > 浙風十禮 > 幫有禮 新聞詳情
“小青荷”的日常是什麼?
發佈時間 | 2024-01-26 09:26:00    

   幾天前,在省人民大會堂舉行的杭州亞運會亞殘運會總結表彰大會,又將我們拉回到去年那個沸騰的秋天。這場體育盛會,向世界展示了一個生機勃勃的杭州。背後,是無數人的點滴努力。

  表彰大會上,也出現了志願者的身影。在杭州亞運會的3萬餘名賽會志願者中,高校學子是主力軍,他們還有個親切的名字——“小青荷”。

  “青荷”諧音“親和”,寓意杭州亞運會賽事志願者是一群有青春力、有親和力的群體。

  有風君找到了浙江外國語學院國際商務專業大三學生,亞(殘)運村志願者董元,這個21歲的山西姑娘,向有風君講述了志願者們的日常和挑戰。

  01

  最珍貴的經歷

  在杭州亞運會和亞殘運會期間,董元曾擔任交通物流服務助理(媒體村)志願者、分級助理(協助業務小組)志願者。她幫各國媒體記者解決過交通出行問題,也曾在完成亞殘運會期間非常繁重的運動員每日分級保障工作之餘,多次前往居住區接送行動不便的運動員前往分級中心。

  在董元心裏,杭州亞運會是自己人生中最為珍貴的經歷之一。

        亞運村.jpg

  杭州亞運村。潮新聞記者 倪雁強 張孫超 攝

  “亞運志願者首次選拔時,我沒敢報名。當時剛進浙外,從來沒有接觸過志願者工作,性格也比較內向、不自信。但看著身邊好些同學入選,又特別後悔。”董元説,好在大二時,學校又有了亞運志願者補充招募的機會。這一次,已在學校學完國際志願服務實踐課程,並有西湖微笑亭、全民閱讀大會等志願者工作經歷的董元,毫不猶豫地報名,在三輪選拔後成功入選。

  大型體育賽事的賽會志願者,就像一座龐大機器中運轉的精密小齒輪,崗位、分工之多,培訓時間之長,都表明這不可能是一項簡單輕鬆的服務工作。2023年暑假,戀家的董元放棄了回家,全身心投入志願者培訓。為了強化英語,她還和十幾個志願者建了釘釘群,每天互相監督練英語。以前見到外國人不好意思開口交流的她,在亞運會期間用流利的英語主動服務,幫助了不少外國媒體記者和運動員。

  亞運會期間,董元經常從早上忙碌到夜裏。她還記得,開幕前幾天,抵達亞運村的媒體記者特別多,又趕上連日下雨,自己常顧不上吃午飯,防水鞋套也穿破了三四雙。“平時我睡不夠會覺得很累,但在亞運村裏,我有用不完的勁。”董元笑著説,經歷過亞運會,她明顯感到自己的體能變好了。

  02

  變身“細節控”

  賽會志願者是大型體育賽事能否“絲滑”運作的重要保障。在幾個月的歷練裏,董元變身妥妥的“細節控”,“崗位之中無小事”也成了她的口頭禪。

  在亞殘運會中,分級證明是每名運動員參賽時必不可少的“通行證”。核對分級簽到名單是董元每天關注的重點。有一天,她發現一名參加西洋棋比賽的運動員臨近分級截止時間還未簽到,這可能導致運動員失去後期參賽資格。董元立馬設法聯繫該運動員所在代表團團長,並主動到府接運動員到分級中心完成分級。

  亞運期間,有位不太擅長英語的印度記者向董元求助:他的包落在了寧波的場館,需要坐班車去寧波取包。雖然這並不是董元的工作職責,但她立刻交接好工作,帶著印度記者去場館車輛接駁站。

  “幸好我在他上車前跟他確認,去寧波的班車要5小時才能到達目的地,他確定是要去寧波嗎?這位記者比劃著告訴我,他的同行説只需要1個半小時就能到達他想去的場館。”董元説,一番溝通後,她意識到,這位印度記者想去的是富陽水上運動中心,因為寧波也有水上運動場館,他搞混了。經董元幫助,這位印度記者最終順利抵達富陽。

  當晚,董元召集組裏小夥伴為此開了復盤會,“不少媒體記者英語不是太好,這需要我們在工作中多一點觀察和理解,做好每一件小事,才能盡善盡美。”

       亞運.jpg

  董元(一排左二)和小夥伴們。受訪者供圖

  03

  後亞運時代

  亞運會已結束,董元也重回校園。她發現,如今的自己和亞運會前有了很大不同。

  “原本覺得自己還沒有長大,現在遇到事情會為別人考慮得更週全。”董元説。亞運會期間,常有殘疾人運動員詢問她和小夥伴,杭州哪可以購物。一開始,她會推薦自己比較喜歡去的龍翔橋。但後來她發現,能夠地鐵直達的濱江龍湖天街更適合殘疾人運動員。這件事,也被她寫進了日記裏,時刻提醒自己要多角度思考問題。

  更重要的變化是,這個原本性格內向,面對新挑戰就會焦慮、甚至有些“社恐”的女生,升級成了2.0版的自己——更加自信、開朗、樂於迎接新挑戰。

  董元説,接下來,她會更多地投入志願服務,帶著亞運志願者精神在更多領域發出自己的光亮。

  杭州亞運會雖然已經結束,但它留下的閃光之處,卻不會消失。讓我們一起期待在後亞運時代,這座城和這裡的人們的改變。

來源:潮新聞    | 撰稿:記者 李嬌儼    | 責編:張曉欣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5 8189 2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