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原創 專題 新經濟 曝光臺 中國訪談 中國三分鐘 沖浪特殊資産 潮評社 溫州 紹興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廬 文娛 元宇宙
您的位置:首頁 > 要聞 新聞詳情
農業産業如何高品質發展?三位浙江省政協委員來支招
發佈時間 | 2024-01-26 09:21:06    

   “七山一水二分田”的浙江,並不是傳統意義上的農業大省。但浙江的農業産業門類齊全,茶葉、蠶桑、蜂、食用菌等特色産業在全國佔有較大份額。

  浙江也一直引導和支援農業企業發展。2022年6月,浙江省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了《關於引導支援農業龍頭企業高品質發展的若干意見》。2023年4月,浙江省農業農村廳等5部門印發了《關於加強種業企業培育的指導意見》。

  那麼浙江農業企業在發展過程中遇到了什麼亟待解決的問題?特色産業如何打造?傳統産業如何煥發“新生”?在省兩會期間,三位深耕農業領域的省政協委員分享了他們的觀察和體會。

  欽韓芬:讓中小企業沒有後顧之憂

  欽韓芬經營的浙江艾佳果蔬開發有限責任公司是國家級農業龍頭企業,也是杭州亞運會、亞殘運會新鮮水果類別的供應商。但是欽韓芬卻告訴記者,“我這次兩會是來為中小型農業企業發聲的。”

  原來,她還兼任全球浙商總會新農業委員會執行主席兼秘書長和常山縣工商聯主席,在與相關負責人的交流中,她發現了現在中小型農業企業發展遇到的瓶頸。

  “最要緊的就是融資難,因為農業企業資産不能抵押。”欽韓芬説,由於農業用地多為農村集體流轉地,所以生産設施建設用地性質特殊,這導致了同樣是在土地上的不動産,但工業與農業的資産等值不等效。而農業設施不能用作貸款抵押物,直接導致農業企業無法完成銀行信貸,進而限制了農業企業的信貸額度和融資週期。

  今年的浙江省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建立涉企問題高效閉環解決機制,讓民營企業安心經營、放心投資、專心創業。這讓欽韓芬看到了問題解決的希望,她説:“在符合土地利用和農業産業發展規劃的前提下,希望能夠允許農業企業依法依規處置農業設施。”

  同時,欽韓芬還為這一問題的解決提供了新思路,她建議,可以創新融資機制,嘗試探索農業資産證券化、農業産業鏈融資等新型融資方式,以此拓寬農業企業的融資渠道,降低融資成本。

  “相信在政府、社會和企業的共同努力下,中小型農業企業一定能夠迎來更好的發展前景,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産業,讓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欽韓芬説。

  練素香:借“東風”重振産業雄風

  “我一直關注竹産業的發展情況。”練素香是浙江雙槍竹木有限公司竹材研究院執行院長,連續三年,她的提案裏都少不了竹産業的內容。

  但今年有些特別。就在2023年10月,國家發改委印發了《加快以竹代塑發展三年行動計劃》,提出我國將在2025年初步建立以竹代塑産業體系,有序推進竹製品替代塑膠製品,加速釋放竹産業的巨大市場潛力。

  “浙江竹林面積將近1400萬畝,如此豐富的資源,更應該開發利用好。”練素香表示在這樣的國家政策背景下,全國多地已經開始了行動,推出各類相應政策支援竹産業的發展,作為毛竹大省,浙江應該走在前列。

  在基層的調研走訪中,練素香發現,浙江竹林退化情況十分嚴重。“70-80%的毛竹林得不到利用,在鬆散的管理模式下,平均每畝年收入極低。”練素香解釋説,由於竹價持續走低,大面積的毛竹無人砍伐,滿山都是老竹和死竹,可砍伐的材用竹會越來越少。

  這樣的問題該如何解決?今年的浙江省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壯大鄉村特色産業,培育創意農業,建成年産值超10億元的“土特産”全産業鏈100條。“這就給很多地方利用竹資源提供了方向。”練素香説,從一産筍、竹林,到二産的竹炭、竹筷、竹板、竹筍等,再到三産的竹制工藝品、竹文化旅遊等,竹産業可以實現一二三産融合發展。

  “可以考慮先進行竹林流轉。”練素香表示,通過把分散在竹農手中沒有充分利用的資源流轉至經營大戶、農村合作社、國有企業等統一管理,提高利用率。

  同時,她還建議加強竹産業基礎設施建設。“很多竹子砍伐了,也運不下來。想要整個産業發展起來,首先要做的就是支援竹林道路建設以及砍伐運輸工具的配置。”練素香表示,只有補足了一産的薄弱環節,二三産才能蓬勃發展起來。

  李曉軍:讓茶産業煥發新生機

  今年的浙江省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加快傳統産業轉型升級,支援絲綢、茶葉、黃酒、青瓷、木雕、中藥材等歷史經典産業塑造新輝煌。這讓深耕茶葉産業多年的杭州藝福堂茶業有限公司董事長李曉軍頗為振奮,他一直盼望著浙江茶産業能更上新臺階。

  “龍井茶作為‘中國十大名茶’之一,不僅是浙江省的代表性特産,更是浙江共富的‘金葉子’。”在李曉軍看來,現在的茶葉産業正需要政府的關注和政策的支援,來繼續擦亮這片“金葉子”。

  “目前最關緊的就是從政府層面引領茶葉品牌的打造。”李曉軍説,目前浙江的龍井茶品牌設施面臨著“區域品牌強、企業品牌弱”的問題,而市場上的龍井茶品質參差不齊,消費者很難辨別真偽,“如果消費者買到了品質有問題的茶葉,影響的是整個龍井茶在消費者心中的形象。”

  所以李曉軍建議,從農業智慧財産權的角度推動浙江龍井茶品牌建設。“比如應該大力保護茶樹新品種,這是龍井茶品牌建設的基礎。”李曉軍表示,茶樹品種的選育和繁育技術的應用,直接關係著茶好不好喝、好不好賣,也關係到茶農的收入。所以對於龍井43、中茶108等良種的保護勢在必行,對於培育的茶葉新品種也應當給予獎勵。

  “經典産業想要煥發新生機,還是要從打破固有的模式開始。”李曉軍在工作中發現,浙江茶農很多,但是零散的茶農很難批量化、標準化生産茶葉。而與此同時,龍井茶市場需求卻逐漸擴大。所以他認為,如果政府出面將企業與茶農“牽起線”,讓茶農種好茶,而企業通過標準化流程化操作來制茶、售賣,雙方就可以共用規模效應帶來的經濟效益。

  “有了更堅實的基礎,才能進一步去推動文創、文旅等龍井茶産業的多元創新發展。”李曉軍説。

來源:潮新聞    | 撰稿:梁亮    | 責編:俞舒珺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5 8189 2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