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原創 專題 新經濟 曝光臺 中國訪談 中國三分鐘 沖浪特殊資産 潮評社 溫州 紹興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廬 文娛 元宇宙
您的位置:首頁 > 本站專題 > 澄懷初酒 > 新聞 新聞詳情
傳統酒釀造工藝
發佈時間 | 2023-08-16 09:25:55    

   目前紹興酒主要用傳統工藝釀製。其特點是:用淋飯法釀出米的酒醅(未經煎榨的半成品)作酒母,而用攤飯法來完成釀製過程。這是它和其他地方所産黃酒的不同之處。現將傳統工藝中使用的麥曲、淋飯酒和用攤飯法釀製成品的過程簡單介紹如下:

  酒藥,俗稱“白藥”,或稱小曲、酒餅。它是中國獨特、優異釀酒菌種(保藏)及糖化、發酵菌製劑。晉代嵇含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講到“小曲(藥曲)”的科學工作者,他在《南方草木狀》中這樣論述“小曲”:“草曲,南海多矣。酒不用曲蘗,但杵米粉,雜以眾草葉,治葛汁,滌溲之,大如卵,置蓬蒿中陰避之,經月而成,用此合糯為酒。”他的意思是説,用草藥做的酒,南方很多,做酒不用傳統的曲和蘗,只要把米舂成粉,添加各種草葉,準備葛草的汁(辣蓼草之類),一起混合,搓成雞蛋大小,用蓬蒿蓋好(讓微生物生長),隔一個月就成熟了,用它和糯米做成酒。這段記載,説明裏黃酒高超的酒藥釀製技術,不但歷史悠久,而且是中國制曲技術上的一項重大改革。酒藥一般在農曆七月生産,其原料為早秈米粉和辣蓼草。酒藥中的糖化(根霉、毛黴菌)和發酵(酵母菌為主)的菌類是複雜而繁多的。它是釀製淋飯酒時主要接種劑。

  酒藥有黑藥、白藥兩種:白藥作用較猛烈,適宜於嚴寒的季節使用;黑藥也有用早秈米粉和辣蓼草,再加陳皮、花椒、甘草、蒼術等藥末製成,作用較緩和,適宜於和暖的氣候下使用。現在,因釀製淋飯酒都在冬季,用的都是白藥,黑藥已基本絕跡。

  麥曲,以前用於稻草捆綁成長、圓形,堆疊保溫,自然發酵,稱草包曲,現在改進生産操作後,切成寬25釐米,厚4釐米的正方形磚塊,堆疊保溫,自然發酵,稱塊曲。在紹興酒釀製中佔著極重要的地位,每缸酒的用曲量達到原料米的1/6強。它的公用是作為糖化劑,並對産生特殊風味有著密切的關係。生産麥曲的時間一般在農曆八九月間,此時已值桂花盛開季節,氣候溫濕,故有“桂花曲”的美稱。麥曲中的微生物最多的是米曲霉、根霉及毛霉,此外,呈黃綠色,越多則曲的品質越優良,酒醪發酵時升溫快而猛烈,利於開耙調溫。

  淋飯酒,一般在農曆“小雪”以前開始生産,其工藝流程:糯米→過篩→加

  水浸制→蒸煮→淋水→酒藥→打窩→麥曲、水→衝缸→開耙→發酵→灌壇後發酵→淋飯酒(醅)。經20天左右的養醅發酵,即可作為攤飯酒的酒母使用。醪量比例只佔1/90,就能完善發酵,此時酵母菌在18——20度的酒精中仍能繁殖,在酒類發酵中是罕見的。養醅發酵至30天左右,經壓榨、煎煮,即成淋飯酒。

  攤飯酒,又稱大飯,就是正式釀製的紹興酒。原料是當年的精白糯米,一般在農曆“大雪”,前後就開始釀製。其工藝流程,糯米→過篩→浸制→蒸煮→攤冷→水、麥曲、酒母、漿水→落缸→前發酵→灌壇→後發酵→壓榨→加色→澄清→煎酒→成品。攤飯酒的釀製工藝較繁,比較難,它是複式發酵,就是邊糖化邊發酵,同時進行。這期間的攪拌冷卻俗稱開耙,是整個釀酒工藝中較難控制的一項關鍵性技術,一般由經驗豐富的老師傅把關。攤飯酒的前後發酵時間達90天左右。如果控制得當,酒內各種成分適量,則風味優厚,最為上乘。

  最後是榨酒和煎酒。這兩道工序,新老工藝都相同,榨酒一般在農曆正月出開始,此時的攤飯酒醪已趨成熟。壓榨有成過濾,就是把發酵醪中的酒(液體部分)和糟粕(固體部分)予以分離的操作方法。過去一向沿用笨重的木榨,勞動強度很大,60年代試製成功機械壓榨後,效率倍增。壓榨出來的酒液稱為生清,又叫生酒,還免不了含有少量的固形物(即渣渣或酒腳),必須放入缸內或水泥池內,加入糖色,攪勻靜止2——3天進行沉澱,然後取上清液煎酒。

  煎酒又叫殺菌,是釀酒的最後一道工序,目前是將生酒中的微生物殺死或破壞殘存的酶,使酒的成分基本固定下來,防止成品酒在貯存期間酸敗變質。煎酒的設備,最早是鐵鑊,也有用錫壺或盤腸錫管的。因在蒸煮過程中,酒精含量有所損失且能耗較大,效率也低,所以到80年代初,改用薄板式熱交換器,提高了生産效率有節約煤炭,是目前較理想的殺菌設備。

來源:中國網    | 撰稿:辛文    | 責編:韓辰霄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5 8189 2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