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信箱:
184042016@qq.com
最新原創 專題 新經濟 曝光臺 中國訪談 中國三分鐘 沖浪特殊資産 潮評社 溫州 紹興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廬 文娛
您的位置:首頁 > 浙江 > 共同富裕 新聞詳情 A- A+
“地瓜”助力,浙江鄉村奔共富
發佈時間:2023-05-23 08:11:12    

   春天和活力,都來到了浙江鄉村。

  台州三門,濤頭村的養殖大戶和土專家日前啟程,遠赴莫三比克,考察試養的5000畝青蟹塘。一隻小小青蟹,為三門創造了15億余元的年産值,如今還跨出國門,養到非洲、東南亞海灣;

  甌江畔的青田,空氣飄著咖啡香。這些年,一批僑商返回家鄉,開出300余家咖啡店,遍佈鄉鎮、民宿和山莊。咖啡這一舶來品,演變出一條獨具特色的産業鏈,培訓、文創等業態接連涌現,僑鄉品出共同富裕滋味。

  一齣一進,正是鄉村“地瓜經濟”的生動演繹:産業發展的腳步邁出去,把藤蔓伸得更遠;鄉村振興的能量引進來,把塊莖做得更大。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守好“三農”基本盤,是應變局、開新局的“壓艙石”。從過去到現在,從農民外出闖天下,到産業聯盟、龍頭企業組團出省出海;從單一業態引進,到大體量、全鏈條項目招引,持續迭代“地瓜經濟”,讓兩種資源、兩個市場在鄉村發揮“乘數效應”。浙江農村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連續38年領跑全國省區,城鄉居民收入比連續10年呈縮小態勢。

  以此為支點,浙江1.9萬個鄉村還在積蓄能量,為實現共同富裕開新景。

  到更廣闊的天地去

  暮春,草深蛙鳴,正是農忙時節。

  陳月中在上海、嘉興等地承包的1萬餘畝水稻田裏,旋耕拖拉機來回穿梭,進行犁田平整作業。澆灌蓄水後,即可移栽秧苗。

  這是嵊州“三界種糧大隊”向外開拓的身影。素有“嵊北糧倉”之稱的三界鎮,家家戶戶都會種糧,但苦於田地不多。上世紀80年代,一批插秧能手率先走出家鄉,到上海、蘇州、杭州等地包田,走出一條致富新路。時至今日,該鎮有外出種糧大戶1500余戶,承包土地40多萬畝,年産值超10億元。

  浙江,七山一水兩分田。這樣的地理特徵,孕育了多樣的鄉村風貌,但人多地少的問題,也限制了農村養殖業規模化發展。數十年來,“三界種糧大隊”、“雲和師傅”、“追著太陽種西瓜”的台州人……一批批懷揣技能的村民,走向更廣闊的天地,開闢了一番事業,也拓展了浙江鄉村特色産業的發展空間。

  今天,浙江的茶葉、楊梅、菌菇、湖羊等産業,已經生長在貴州、四川、新疆、吉林等廣袤土地上。蠶桑、青蟹、蛋鴨等還跨山越海,在烏茲別克、莫三比克、巴基斯坦等國茁壯成長,提升著浙江農業品牌和種養技術的全球影響力。

  伴隨“走出去”的産業更多、更豐富,“跳出浙江發展浙江”的主體能量也在迭代,從農民到農企,從單打獨鬥到抱團發展,從小型種養基地到大規模農業漁業園區,生動展現“地瓜經濟”提能升級的脈絡。

  近日,甘肅省鎮原縣,一個佔地2000余畝的現代農業示範基地裏,數十名工人正忙著為蘋果樹修剪、疏枝、澆灌。這個年産6000余噸蘋果園區的締造者,是總部位於常山的農業龍頭企業——浙江艾佳果蔬開發有限責任公司。

  “地瓜的藤蔓伸出去,發展了他鄉,也壯大了自身。”浙江艾佳果蔬總裁王勇説,近年來,他們已在全國8個省10余個鄉鎮安家,打造了胡柚、草莓、蘋果、哈密瓜等各類農産品研發、種植、收購、加工、銷售全産業鏈,公司還于2021年被授予“全國脫貧攻堅先進集體”。

  在嵊州,“三界種糧大隊”糧食産業協會于去年成立,首批吸納了種糧大戶、農機企業、金融部門等,一個涵蓋上游農資供應、中間社會服務、下游糧食收購加工等的“共同體”初步成形,成為助力産業“走出去”的新引擎;在台州黃岩區,“瓜農天下”應用正式上線,數字化技術正為異地種瓜破解選址、貸款等煩惱……

  擁抱全球資源,浙江制定了一項雄心勃勃的計劃——推進與東北、新疆、中西部地區的農業合作,深化“一帶一路”沿線的農業合作,加快推進中柬、中國—烏茲別克境外農業園區建設。同時,今年建設90條以上10億級全産業鏈,五年內培育國家級農業龍頭企業100家,做大做強浙南早茶、“浙八味”道地藥材、湖羊等産業集群,把地瓜塊莖做得更大。

  把希望種回家鄉

  從青田縣城出發,駛過蜿蜒山路,20分鐘後到達章旦鄉,佔地百餘畝的星空莊園躍入視野。在希臘打拼近20年,孫政偉于2014年回到家鄉,投資1000余萬元,建設無土栽培溫室基地、桃花園等,將一片荒山改造成生態農業園區,帶動村集體經濟年均增收50萬元。

  這兩年,兒子孫家樂“接班”,繼續建了咖啡吧和露營地,今年還要新增餐廳和遊樂場。農業園區即將搖身一變成為一個農旅融合景區。“除了為周邊村民創造30個就業崗位,未來還能帶動筍、田魚、蓮藕等農産品的銷售。”孫家樂説。

  20年間,浙江以“八八戰略”為總綱,“千萬工程”理念和實踐不斷深化,農業農村面貌發生深刻變化,美麗經濟的夢想不斷升騰。鄉賢、僑胞……曾經外出闖蕩天下的浙江人,重新回到家鄉,種下鄉村振興的希望。

  據不完全統計,僅青田近10年共有10萬華僑回國投資,投資規模超2000億元。

  山區成為投資的熱土,不斷壯大地瓜的塊莖,一個個探索實現共同富裕的全新場景正在涌現。

  景寧縣鶴溪街道老鴉尖西麓,建在懸崖之上的天空之城,如今每天迎來一撥撥打卡遊客和攝影愛好者。“作為浙江人,我一直想助力家鄉景寧發展,就像地瓜的藤蔓伸向了四方,但根莖始終紮根這片土壤。”今年49歲的葉麗斌,2017年末回到家鄉景寧,以廢棄老礦山為基礎,融合畬居部落文化,耗時2年,用奇思妙想打造了那雲溫泉度假村·懸崖上的天空之城,成為麗水的文旅新地標。

  開業僅一年多,這個擁有386間懸崖住宿群落,融合文化藝術空間、在地美學餐飲等業態的綜合體,引爆全網流量。年初至今持續滿房,讓500余村民實現家門口就業,還帶動景寧縣接待遊客總人數、旅遊總收入等多項指標增幅躍居麗水第一。

  從單一項目到綜合體,從單一農業到文旅、農旅融合産業,伴隨“引進來”的項目體量更大、企業能級更高,“地瓜經濟”變得更具活力、更有韌性、更有競爭力,不少鄉村站上“C位”,一躍成為全域發展的帶動者、引領者。

  泰順縣由浙商嚴立淼投資200多億元建設的華東大峽谷氡泉旅遊度假區,于2018年底正式啟動,目前億聯國際會議中心、松垟花開小火車樂園等重點板塊已經建成。春夏之交,記者到訪時,泰順古邑項目建設如火如荼,氡水中心、峽谷公園等一批産業項目即將開工。據嚴立淼介紹,度假區全部投用後,預計年接待遊客300萬人次,新增就業崗位超1萬個。泰順以外,嚴立淼創辦的億聯控股集團還在文成投資108億元,建設天頂湖國際旅遊度假區,目前在快速推進。兩個百億級項目,將如“文旅雙星”般,為浙南發展注入耀眼能量。

  鄉村“地瓜經濟”助力下,浙江克服疫情等不利發展因素,2022年全省農林牧漁業增加值增速9年來首次突破3%,達3.3%,村級集體經濟經營性收入50萬元以上行政村佔比51%,農村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37565元,連續38年居全國省區第一。

  創造新的迴圈

  日前,青田縣委主要負責人帶隊前往荷蘭、瑞士、義大利等國,隨後縣政府主要負責人計劃啟程赴歐,除了走訪企業、招引項目,還向10多萬華僑發出新的呼喚。

  踏上新征程,聚焦共同富裕大背景下的鄉村振興,浙江必須讓農業更強、農村更美、農民更富。“推進農業農村更高水準、更高品質發展,人才是關鍵。”省農業農村廳相關負責人表示,2019年以來,浙江大力實施“兩進兩回”行動,今年省委一號文件再次明確強化鄉村振興要素保障和機制創新,目的就是支援青年回農村、鄉賢回農村,推動鄉村産業、科技、文化、治理等方方面面人才振興。

  青田已有先例。早在2017年,原本定居西班牙的吳立群回到老家——方山鄉龍現村,通過環境整治、稻魚共生基地保護等,偏遠山村變身3A級景區村,僅今年一季度就接待遊客近10萬人次。

  同為僑鄉,溫州文成不乏能人返鄉擔任鄉村發展帶頭人的例子。2020年以來,當地聯合僑領力量,推動自然生態和僑文化資源融合,截至目前,累計創成並對外營業“僑家樂”品牌民宿18家。

  切口不大,卻扎紮實實撬動了鄉村發展。“僑家樂”展現的共同富裕美好前景直接引育500多名鄉創、專技、管理等專業人才,實現了該縣人才“凈流出”向“凈流入”轉變。

  在安吉,一年多來陸續推出“余村國際合夥人”“大麓音樂家”等計劃,吸引近百名返鄉青年;在杭州臨安區,鄉村運營行動已屆6年,20多個團隊先後入駐,推進産業發展與鄉村治理協同……

  更令人驚喜的是,這些青年、鄉賢、僑胞,特別是原先“跳出浙江”的農民和涉農企業,又從省外、國外帶回品種資源、先進技術等,讓鄉村資源和農産品對接上更廣闊的市場和平臺,構建起鄉村“地瓜經濟”的能量新迴圈。

  5月下旬,浙江六月紅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的種植基地裏,一棵棵楊梅樹青果轉紅。再過一段時間,一批紅透的、精挑細選的楊梅,就將開啟“越洋之旅”,通過冷鏈,48小時內“飛”抵西班牙、義大利、美國等地。

  “去年,賣出了4歐元一顆的價格,100噸楊梅出口到15個國家,今年預計數量還會增加。”青田中智物産貿易有限公司負責人夏小慶説,歐美對生鮮産品進口要求極高,以往農産品大多以食品形式“走出去”,通過內外僑商協同,加上青田持續提升楊梅品質,一舉打開了生鮮“出海”的通道。

  眼下,吳立群打算聯合周邊擁有稻魚共生世界農遺保護基地的村莊,讓稻魚米、田魚乾等走入歐美家庭。

  浙江著力打響“農優産品 浙裏出發”品牌,今年力爭推動千家出口企業的萬個農業主體滿載蔬菜、水果、水産、茶葉等農優産品揚帆出海,農産品出口370億元以上,其中出口RCEP成員國160億元以上。

  共同富裕的鄉村圖景,變得更實、更美。

  我眼中的“地瓜經濟”

  有人説我是“造夢者”,但我自認為是“播種者”,一位踐行“地瓜經濟”的“播種者”。去年至今,那雲溫泉度假村·懸崖上的天空之城獲得不少關注,無論是媒體曝光度還是跨界品牌合作,都取得“破圈”效果。今年前3個月,遊客接待量超過3.5萬人次,是去年總數的七成。

  過去三年,我常在想,是什麼力量支撐我,堅持跳出依靠房地産的文旅發展之路,一點一滴改造廢棄的採石場、礦山?我想,就是對家鄉的熱愛,對綠水青山和鄉村振興的信心。那雲目前的成績也證明一個道理,山區縣是“潛力股”。豐厚的山水人文資源,足以成為特色農林産業、農産品深加工、農村電商、文化旅遊等多元業態發展的基礎,為實現共同富裕開闢道路。

  從這個意義上説,山區縣比其他地區更需要“地瓜經濟”。農業、文旅項目投入大、回報慢,必須充分吸收外界的資金、人才、技術等“養分”,才能茁壯成長。接下來,我計劃以那雲為支點,深化和周邊鄉鎮的合作,把不同景區串珠成線,帶動畬族婚嫁、漂流、農家樂、民宿等業態在內的全域旅遊發展,把鄉村地瓜經濟的“根莖”做得越來越大,創造更美的風景與未來。

  (浙江那雲文旅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 葉麗斌)

來源: 浙江日報    | 撰稿:沈晶晶 吉文磊 通訊員 葉沛志 章晨陽 劉婷    | 責編:俞舒珺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157110107    

浪潮評論
潮評社
國網傳播
微店
我要發稿
廣告合作
浪潮評論
潮評社
國網傳播
忠文創
我要發稿
廣告合作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話: 057187567897 京ICP證 040089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