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浙江省嘉興市秀洲區新城街道東升社區見到劉全生時,他的創業歷史已經過去了二十多年。
從退役以後,懷揣家裏給的300元錢開始在上海打工、創業,他所經歷的,和許多創業者大同小異,都是起起落落,甚至也有過“一把辛酸淚”的時候。
如今,經歷了許多磨煉的他,心態早就平靜如水,那些磨難已經成為生活的一筆財富。
創業是因為無路可尋
1994年,劉全生從部隊退役了。退役不久,積極復習,準備參加國家統一考試,從農村入伍的他,期待成為一名正式的職工——那個年代,這也是多數人夢寐以求的。
陰差陽錯,儘管做了很大努力,但考試還是以失利告終。1995年8月,他開始打工生涯——先在他入伍的上海一個萬科開發的樓盤小區做起了保安。一年後,他進入當地的一家教材企業,憑藉部隊經歷的艱苦歷練,開始做最難的銷售工作。
在萬科這個小區一年的經歷也是一種可貴的人生體驗。正所謂環境改變人。那個小區居住的人相對收入高,接觸社會面廣,他的觀念因此改變了許多。
在建材企業跑銷售,讓他對這個行業及其市場前景有了更多地了解。他開始有了自己去創業的念頭。
2003年,他開了一家窗簾門市店。這算是創業的開始。不巧的是創業的時機不好——那一年非典爆發。一年的時間,他把費盡心思籌集來的十萬元錢都賠了!
情形如此,只好再次選擇打工,首次創業儘管失敗了,但是給了他一種勇氣和目標,這次打工目的很明確:就是籌集再次創業的啟動資金。
在一家台灣人開設的建材公司裏——主要産品是塑膠地板,做銷售。兩三年後,積累了一些啟動資金,不安分的他再次創業,這次的盲目性大大減少:經驗有了,做的也是公司打工已經非常熟悉的産品——塑膠地板,而且和“老東家”談好,繼續銷售他們的産品,有點像獨立銷售公司的角色——編外銷售員。自然,利潤要比打工高了。
創業是一種心態的強度磨煉
自己獨立的公司成立後,繼續銷售那家台灣公司的産品。當初離開也並非合不來,只是因為新的管理層調換,要把他們這支隊伍派到其他城市。
“其他所有的打工者選擇了社保賠償,離開公司。大概只有我一個人來自農村,門路少,我選擇和公司合作,我繼續銷售他們的産品,不同的不過是獨立銷售了。”説起當年的這種選擇,劉全生感到很慶倖——這樣的選擇,讓他與原來的公司保持了良好的合作關係,也為他最終獨立公司運營贏得了寶貴的時間和經驗及資金。
2005年,他成立了自己的公司。第一年,壓力大,基本是入不敷出。慢慢地,靠自己摸索,積累經驗,尋求更大的平臺,也開始接到大一些的市場項目。
眼界開闊了,可代理的産品多了,就有了更多自由的選擇權。隨著對於塑膠産品的了解日漸清晰,他開始根據性價比代理國外的同類的産品。並且合法地打造自己的品牌。
2016年,為了孩子上學方便,他在嘉興開始布點,又代理了山東一家公司的墻板産品,在嘉興開了一家門店。上海和嘉興,是他每週都要來來回回的城市。
現在做這個墻板産品也有四五年了,市場基本摸清。做起來也順手多了。
他説,墻板市場競爭也很激烈,嘉興的王店鎮一帶,本身就是墻板産品的集散地。説得艱難一些,就是“在夾縫中生存”。中高低端,各取所需。他基本選擇高端一些的。“在上海生活久了,消費觀念改變了不少,環境意識相對強了一些。”這是那座創業開始的大城市給他留下的很深的各類印跡。
如果説,這創業一路走來,滿是起起落落。那給予他每個節點“衝動”的因素,恰恰就是在部隊培育起來的性格意識:不服輸,不怕苦,見識廣。尤其在談吐方面,一個來自農村的孩子,得到了非常寶貴的鍛鍊。
所有的如劉全生一樣的退役軍人創業者,幾乎遵循著同一個邏輯:那就是部隊的艱苦磨煉,讓他們擁有了遠大的目光和不怕失敗的精神動力。
而這些,也必將伴隨他們創業一路下去,繼續藐視坎坷。
來源:中國網 | 撰稿:通訊員 蔣根其 | 責編:陸姍姍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5 8189 2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