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原創 專題 新經濟 曝光臺 中國訪談 中國三分鐘 沖浪特殊資産 潮評社 溫州 紹興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廬 文娛 元宇宙
您的位置:首頁 > 浙江 > 嘉興 > 要聞 新聞詳情
浙江:全省(杭州市區除外)全面取消落戶限制政策
發佈時間 | 2023-07-18 09:26:18    

   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工作是一個聯動城鄉、事關民生的複雜系統。近日,省政府辦公廳印發《浙江省推動落實常住地提供基本公共服務制度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實施方案(2023—2027年)》,將於2023年7月22日起施行,有效期為5年。

640.jpg

  《實施方案》明確,到2027年,農業轉移人口落戶城鎮渠道進一步暢通,常住地提供基本公共服務制度更加健全,農業轉移人口基本公共服務需求得到有效滿足,就業更充分、居住更安定、教育更優質、醫療更便捷、保障更有力、文化更豐富。

640 (1).jpg

  浙江將重點實施以下措施,著力提升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品質。

  進一步暢通農業轉移人口融入城市渠道

  放開放寬農業轉移人口落戶條件

  全省(杭州市區除外)全面取消落戶限制政策,確保外地與本地農業轉移人口進城落戶標準統一,試行以經常居住地登記戶口制度,落實合法穩定住所(含租賃)落戶及配偶等直系親屬隨遷政策。杭州市區進一步完善積分落戶政策,確保社保繳納年限和連續居住年限分數佔主要比例,逐步取消年度落戶名額限制。推行全省範圍內社保繳納、居住時間等戶籍準入年限累計互認,逐步拓展到長三角區域內累計互認。

  堅持尊重意願、存量優先的原則,推動在城鎮穩定就業和生活的農業轉移人口舉家進城落戶,並與城鎮居民享有同等權利、履行同等義務。依法保障進城落戶農民的農村土地承包權、宅基地使用權、集體收益分配權,不得以退出上述權益作為農民進城落戶的條件。

  健全新型居住證制度

  大力推行電子居住證,全面施行電子居住證網上申領、核發、簽注、使用,努力實現有意願且符合條件的農業轉移人口全部持有居住證。探索開展居住證跨區互認轉換制度。

  完善以居住證為載體的城鎮基本公共服務提供機制,逐步推進居住證與身份證功能銜接,逐步拓展居住證持有人可享有的基本公共服務範圍,提高服務標準。探索緊缺優質公共服務梯度供給制度。

  進一步強化農業轉移人口公共服務保障

  圍繞就業更充分,優化就業創業服務

  建立全省統一的資訊系統,提供快捷智慧的就業服務。制定農業轉移人口精準就業幫扶解決方案,推廣重點群體幫扶應用場景,為農業轉移人口中的就業困難人員提供就業培訓與指導,合理開發公益性崗位,多措並舉幫扶就業困難人員多渠道就業。加大對就業困難人員靈活就業的支援力度,在辦理失業登記、社保補貼等方面提供便利。

  以山區26縣為重點,充分發揮特色生態産業平臺、山海協作産業園、特色小鎮、小微企業園等作用,吸納農業轉移人口就近就業創業。加大對個體經濟、新就業形態的支援力度,符合條件的農業轉移人口與城鎮戶籍人口同等享受靈活就業政策及創業補貼、創業擔保貸款等扶持政策,對自主創業人員在審批服務、資金場地等方面按規定給予政策支援,依法落實相關稅費減免政策。支援農業轉移人口從事網際網路行銷、移動出行、數字娛樂等新業態。積極培育直播電商基地等新型就業創業平臺。

  圍繞居住更安定,加大住房保障力度

  完善以公租房、保障性租賃住房和共有産權住房為主體的住房保障體系。加快發展保障性租賃住房,依法落實保障性租賃住房在土地、財稅、金融、項目審批等方面的支援政策,優化審批流程和環節,引導多主體投資、多渠道供給,有效解決新市民、青年人住房困難問題。

  因地制宜發展共有産權住房。積極培育發展住房租賃市場,採取租賃補貼、住房公積金支援租賃提取等措施,支援通過市場化方式滿足農業轉移人口住房需求。完善長租房政策,落實專業化、規模化住房租賃企業稅收優惠政策,逐步探索租賃、購買住房在享受教育等公共服務上具有同等權利。

  圍繞教育更優質,保障隨遷子女受教育權利

  將農業轉移人口隨遷子女納入流入地義務教育保障範圍,建立按常住人口規模配置教育資源機制。加大公辦學校學位供給力度,增強居住證持有人隨遷子女進入公辦學校就讀保障能力,持續提高隨遷子女在公辦學校就讀比例。公辦學校學位不足的地區,鼓勵通過政府購買服務方式安排隨遷子女在依法成立的民辦義務教育學校就讀。

  加快推行隨遷子女積分量化入學制度。逐步將農業轉移人口隨遷子女納入流入地中等職業教育、普通高中教育、普惠性學前教育保障範圍。完善隨遷子女在流入地參加升學考試政策,探索建立以流入地學籍和連續受教育年限為依據的中高考報考制度。

  圍繞醫療更便捷,完善醫療衛生服務

  完善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與常住人口掛鉤機制,推動居住證、身份證資訊與電子健康檔案互通共用,落實農業轉移人口同等享受健康教育、0——6歲兒童健康管理、孕産婦健康管理、老年人健康管理、慢性病患者健康管理、結核病患者健康管理等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

  推動住院費用、門診費用跨省直接結算,擴大跨省異地就醫定點醫療機構範圍,推進跨省異地就醫快速備案和自助備案,提高農業轉移人口異地就醫便利度。

  圍繞保障更有力,擴大社會保障覆蓋面

  鼓勵符合條件的農業轉移人口參加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和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引導外省戶籍靈活就業人員在省內就業地辦理就業登記後參加職工基本養老保險,放開靈活就業人員在就業地參加職工基本醫療保險的戶籍限制,推動養老保險、醫療保險關係跨區域轉移接續更便利。

  完善新就業形態勞動者職業傷害保障機制,落實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單險種參加工傷保險政策,引導用人單位為勞動者繳納工傷保險,努力實現工傷保險應保盡保。將符合條件的農業轉移人口納入社會救助覆蓋範圍,分層分類實施社會救助。加強失業保險與社會救助政策銜接,為農業轉移人口困難群體的基本生活提供兜底保障。

  開展維護靈活就業人員勞動保障權益專項行動,推動用人單位與靈活就業人員簽訂勞動合同或通過勞務外包等形式簽訂書面協議。開展靈活就業人員住房公積金繳存制度試點。

  嚴格落實《保障農民工工資支付條例》,深入開展建築領域、製造業重點領域及新就業形態領域欠薪問題專項治理,建立根治欠薪長效機制。實施“浙江安薪”智治工程,實現勞動爭議就地就近化解、案件線上辦理。堅持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加大公益法律服務惠及農民工力度,推進調裁訴一體化機制,充分發揮工會、行業協會、調解組織作用,妥善化解勞動領域矛盾糾紛。

  圍繞文化更豐富,優化公共文化服務

  完善公共文化設施,高水準建設城鄉一體的15分鐘品質文化生活圈和15分鐘文明實踐服務圈。豐富文化活動載體,鼓勵和引導農業轉移人口參與群眾性文化、體育賽事活動。

  圍繞新生代農民工等精神文化需求,引進和推廣具有時尚性、引領性的文藝形式,打造一批有影響力、有吸引力的公共文化品牌,倡導自信樂觀、積極健康的生活方式。豐富開放式網路課程、短視頻等特色資源,加強線上公共文化服務供給。

  進一步提升農業轉移人口全面融入城市能力

  提高農業轉移人口勞動技能素質

  深入推進“金藍領”職業技能提升行動,強化企業等用人單位主體作用,支援職業院校、技工院校、職業培訓學校、成人學校等開展農業轉移人口職業技能培訓,加強實用型專業技能人才培養。推廣“新居民夜校”“網際網路+職業培訓”等靈活多樣的培訓方式,提供適合農業轉移人口工作特點的不脫産、不離崗、多樣化、就近就便文化學習和技能培訓服務,進一步擴大普惠制、普及性培訓服務範圍。加快打造全省統一的網上技能培訓平臺,創新線上線下結合的培訓形式。

  統籌各級各類職業技能培訓資金,優化職業技能培訓政府補貼機制,暢通培訓補貼直達企業和培訓者渠道。支援符合條件的農業轉移人口參與職業資格評價、職業技能等級認定等技能人才評價,倡導建立職業技能等級與薪資待遇銜接機制,激勵農業轉移人口特別是新生代農民工加快提升職業技能。支援符合條件的農業轉移人口參與浙江大工匠、浙江傑出工匠、浙江工匠、浙江青年工匠遴選,落實和完善技能工匠人才獎勵支援政策。

  營造開放包容的城市氛圍

  鼓勵農業轉移人口參與社區管理服務、民主協商議事活動和社會事務管理。推薦農業轉移人口中的先進分子擔任各級黨代表、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及青聯委員,吸收農業轉移人口中的優秀分子入黨,積極引導農業轉移人口參加群團組織、社會團體。

  深入實施農業轉移人口集中加入工會行動,重點在建築、物流快遞、餐飲服務等行業吸收農業轉移人口加入各級工會。加強媒體宣傳和主題活動策劃,營造全社會關心關愛農業轉移人口的良好氛圍。

  打造以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為核心業務的數字化應用

  建立統一積分制度

  制定優化浙江省新市民積分管理服務工作的指導意見(←點擊查看詳情),在全省統一建立“省級共性+市縣個性”的積分制度,作為常住地梯度供給緊缺優質公共服務的依據。

  科學設置指標及賦分標準,省級共性指標積分在全省通用,鼓勵在具備條件的區域率先探索市縣個性指標積分互認或折算制度。

  打造“浙裏新市民”應用場景

  整合開發電子居住證辦理、居住證轉換互認、積分管理與應用、精準推送與服務、新市民畫像等功能,實現就業、住房、教育、文化、醫療、社保等基本公共服務一鍵辦理、即時觸達,優質公共服務梯度供給。

  《實施方案》還明確,要加強要素保障,完善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財政激勵政策,建立獎補資金穩定增長機制。完善“人地掛鉤”機制,抓好跨鄉鎮土地綜合整治試點,迭代升級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政策。同時,健全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統計分析機制,每年開展一次綜合評價,根據省有關規定對工作推進力度大、成效明顯的單位和地區予以褒揚激勵。

來源:浙江發佈    | 撰稿:辛文    | 責編:陸姍姍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5 8189 2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