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原創 專題 新經濟 曝光臺 中國訪談 中國三分鐘 沖浪特殊資産 潮評社 溫州 紹興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廬 文娛 元宇宙
您的位置:首頁 > 浙江 > 嘉興 > 要聞 新聞詳情
候鳥“歸巢”記
發佈時間 | 2023-07-11 13:50:34    

   蟬鳴陣陣,書聲瑯瑯,這是一場持續14年的“盛夏之約”。

  7月10日上午,走過13個暑假的海寧西山社區“愛心教室”如期開班,130多名“小候鳥”坐得滿滿噹噹。

  老家在安徽的魏玉珍剛剛參加完高考,她的童年就是在“愛心教室”度過的,熱愛音樂的她想把音樂的種子播撒到更多弟弟妹妹心中。

  “姐姐,姐姐,你又來了!”去年在“愛心教室”認識的王家駱,看到溫州姑娘王可心就撲了上來,把珍藏的糖果塞到她手中。

  鼻樑上架著一副圓框眼鏡,匆匆趕來的是山東濰坊小夥馬文爍,儘管高中學業繁忙,但他依然堅持來這裡幫忙。

  昔日,他們在“愛心教室”收穫滿滿的愛;今朝,他們又回到社區把愛傳遞下去。

  這是候鳥們的再次“歸巢”。

01.jpg

  2014:“我們到社區去上課”

  窩在沙發上,抱著遙控器,和弟弟百無聊賴地在幾個頻道間跳轉……當魏玉珍回憶起童年時的夏天,這是最常出現的畫面。父親忙著做生意,媽媽忙著打工,姐弟倆就成了“電視兒童”。

  王可心的暑假記憶離不開父母開的瓷磚店,進進出出的客人,堆成小山般的樣品,還有每天圍著店舖打轉的父母。

  馬文爍依稀還能記得皮件廠裏的皮革味,每到暑假,父母總是把他放在自己眼皮子底下,扔點玩具和書給他,在皮件廠裏就能玩上一整天。

  ……

  2009年6月,新居民骨幹姜紅在“樓道議事會”中聽到新居民反映“暑假孩子沒人帶”——西山社區新居民佔總人數的四分之一,近800名新居民子女隨父母在海寧生活,曾有70%的孩子放學後無人看管。

  “老百姓想什麼,我們就幹什麼!”在找準需求清單後,西山社區黨委書記金美鳳拍了板。2010年,西山社區“愛心教室”項目孕育而生,經過四年運作,項目的口碑越來越好。

  2014年7月12日,新一期“愛心教室”開班。這一天,迎來了來自江西、四川、湖南等地40余位新居民子女,其中就包括魏玉珍、王可心和馬文爍。

  “實際上,我們家就來了5個人!”回憶起那個夏天,魏玉珍噗呲一笑,“我們到社區去上課,都是外公騎著咯吱作響的三輪車來送的,因為我們車上除了我和弟弟,還有兩個表弟,一個表妹!”

  自從來到“愛心教室”,馬文爍再也不用聞皮革味了,王可心也不再和瓷磚打交道。在他們的記憶中,在這裡剪過紙,包過餃子,參加過足球賽,“除了趣味英語、硬筆書法外,還傳授很多海寧本土文化知識,比如海寧皮影戲、名人文化等等。”

  在“愛心教室”,志願者老師們帶來的五花八門的課程,打開了孩子們的新世界。也是在“愛心教室”,志願者老師一眼發現了魏玉珍的唱歌天賦,“當時大家排著隊上臺表演節目,輪到我唱歌時,老師誇我是唱歌的好苗子。”後來,她除了每年暑期在這裡為小朋友們表演唱歌外,還曾多次在海寧市的歌唱比賽中獲過獎。

02.jpg

  2019:“長大後我就成了你”

  時間到了2019年。14歲的馬文爍成了一名初一學生,當他再度回到這裡時,驚訝地發現“愛心教室”規模足足擴大了一倍多,從5年前的40多名新居民子女增加到百餘名孩子。“我能為‘愛心教室’做點什麼?”看到這裡如此熱鬧,馬文爍開始思考,於是便報名成為一名志願者。

  聞訊而來的,還有在這裡度過了小學時代所有暑假的王可心。每天清晨7點左右,王可心就會早早趕來迎接每位小學員的到來。雖然原本放學時間定的是4點多,但因為孩子們的父母總是打工到很晚,所以她每晚都要和志願者老師堅守到六七點,直到完成整個教室的環境衛生消殺。

  這一年,魏玉珍初三畢業,她也回到了這裡,就像哥哥姐姐們曾經做的那樣,成為一名幫助維護秩序的志願者。每年“愛心教室”的結業晚會上,都少不了她的節目,“小的時候唱的一首歌叫‘長大後我就成了你’,沒想到這首歌唱著唱著真的就成了現實。”

  志願者們還注意到,這一年的“愛心教室”還來了一些特殊的“小候鳥”,他們是10名來自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黑水縣的孩子。海寧愛心聯盟的志願者們帶著他們越過高山,行過千里,在海寧和父母相聚。

  把黑水的孩子接到海寧來,西山社區是有底氣的。這份底氣源於“愛心教室”通過多年運作帶來的號召力。

  除了像魏玉珍、王可心和馬文爍這樣“歸巢”的志願者,“愛心教室”通過與高校合作,每年暑假吸引了一批又一批大學生組成志願服務小組參與教學。2019年,浙江師範大學80名大學生志願者就為“愛心教室”新居民子女提供了教學志願服務。

03.jpg

  2023:“西山是你和我的家”

  填報完志願後,魏玉珍給自己放了個假,她將海寧大街小巷走了個遍,還順道去了浙江舟山等地旅遊。“如果在外地讀了大學,來海寧的時間就不會特別多了,這裡現在就是我的家鄉,我要好好走走看看!”

  “待我跨進大學校園,明年暑期就能真正地成為一名授課的志願者老師,像老師們當年在‘愛心教室’教導我們一樣,為更多的小朋友提供輔導。”魏玉珍開心地憧憬著美好的未來。

  對於馬文爍來説,海寧給予他太多的美好。2014年在“愛心教室”上課時,他們一家還租住在一間狹小的平房裏。如今,他們已在海寧市區購買了120平方米的商品房,雖然已經不在西山社區居住,但一家人還會時不時地回來看看,這裡早已成為他們海寧生活的一部分。

  過完暑假,王可心即將進入海寧市衛生學校系統學習衛生知識,“我出生8個月時就跟隨父親來到了海寧,一直生活在這裡,成長在這裡,特別是每年暑期精彩的‘愛心教室’生活,都讓我深深地感到這裡雖然不是故鄉,卻已親似故鄉!”

  在日復一日年復一年融入當地生活中,王可心從愛的滋養中學會了去愛他人,同時也深深地喜歡上了醫學,“有了這方面的專業學習,我可以在‘愛心教室’向更多的小學員分享!”

  一批又一批的“小候鳥”在這裡收穫陪伴與成長,也有一批又一批的“小候鳥”歸來,分享愛與責任。14年堅守,“愛心教室”已服務新居民學生4000余人次。

  在昨天的開班儀式上,大家一起唱著《西山之歌》:“西山是你和我的家,無論你來自何方,我們是一家。”

04.jpg

  專家點評:為愛的雙向奔赴點讚!

  海寧西山社區“愛心教室”14年的堅守,充分體現了問需於民的社區工作機制。通過認真了解、充分尊重並緊密對接社區群眾需求,西山社區很好地解決了社區新居民暑期孩子無人照管等急難愁盼問題,取得了非常好的實效。

  西山社區充分動員社會組織和相關人員參與志願服務,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資金、人員等問題。原先的被幫助者與受益者,在長大後也加入了志願服務的行列,去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孩子。這是愛的雙向奔赴,我們要由衷的點讚!

  正是候鳥們的“歸巢”,群眾參與和志願服務形成了良性迴圈,不僅降低了社區群眾養育教育成本,而且提高了養育教育品質,並承繼和弘揚了志願服務奉獻社會的精神。

  一滴水可以折射陽光,從西山社區“愛心教室”,我們看到的是“以人民為中心”的社區治理理念。相信群眾、依靠群眾,最終實現了解決社區居民困難、促進社區融合、凝聚民心的良好效果,“西山經驗”無疑為新時代推進城市社區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作出了示範。

  ——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公共管理教研部副教授、中國行政體制改革研究會行政文化委員會副主任薛剛

  (圖片由採訪對象提供)

來源:讀嘉新聞客戶端    | 撰稿:記者 朱勝偉 譚羅敏 陳強 漫畫 李澤峰    | 責編:陸姍姍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5 8189 2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