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原創 專題 新經濟 曝光臺 中國訪談 中國三分鐘 沖浪特殊資産 潮評社 溫州 紹興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廬 文娛 元宇宙
您的位置:首頁 > 浙江 > 嘉興 > 要聞 新聞詳情
浙江嘉興:握指成拳,尋求停車文明的最大公約數
發佈時間 | 2023-05-26 10:21:13    

   如果説建設公共停車場、增加停車位供給是破解停車難的一道“加法題”,那麼“藍綠停車位”、錯時共用停車位、公共自行車等綠色低碳方式的出現,則是踐行宜居城市理念的一道“乘法題”。

  短時停泊、共用車位、錯峰停車,激活“沉睡”車位;發展公共交通、綠色出行,讓人民群眾看得見、用得上、喜歡用;做好大基建、完善小基建,讓市民從城市路網和交通設施的高品質發展中收穫實實在在的幸福感……嘉興已行動起來,在紓解停車難上進行了更多探索。多管齊下、多方發力,從精細處入手,嘉興從群眾的操心事、煩心事、揪心事做起,給城市車輛找到滿意泊位,形成城市發展的良性迴圈。

  “時間互濟”,讓停車泊位“活”起來

  買水、買藥、如廁……這些需求用時很短,卻常常急壞了市民。“每次下夜班,我就想來這裡吃個粉絲煲,感覺一天的疲憊都消散了。”市民徐浩在市區三水灣菜場附近上班,這裡周邊都是老小區,車位少,“有時候冒險停在路邊,不一會兒就被貼了罰單,吃個粉絲煲都提心吊膽的,要是可以臨時停靠就好了。”

  針對這種情況,嘉興以人為本、溫馨執法,從挖掘存量資源入手,創新推出“藍綠停車位”,著力化解城市停車難問題,讓停車泊位“活”起來。

  2021年以來,嘉興交警部門經實地查勘、排摸後,在中心城區針對市民臨時停車需求較大的路段,特別是24小時便利店、廁所、藥店、小吃店等場所周圍的道路上,增設了路內綠色停車位63個,允許臨時停車30分鐘。

  今年,交警部門又針對部分老舊小區停車位配建不足問題,根據周邊道路實際情況,增設了路內藍色停車位408個,允許車輛在夜間、非工作日全時停放。這些臨時便民車位,地面上施劃的分別是綠色和藍色線框,被市民親切地稱為“藍綠停車位”。“感謝政府讓我們的期盼變成現實,自從有了‘藍綠停車位’,吃粉絲煲再也不用提心吊膽了。”徐浩開心地説。

  “藍綠停車位”的實施,既是人性化停車管理,在不影響道路正常通行的前提下,緩解市民如廁、買藥、吃飯等停車難題;又合理利用資源,採用不同時段開放互濟的方式,實現停車位動態增加。

  緩解停車難,除了挖掘可能的停車空間,還要拓寬思維,尋找新的辦法和可能。不同區域的停車需求存在晝夜忙閒不均的特點,採用“時間互濟”的方式增加停車位不失為一個良方。除了“藍綠停車位”,嘉興還找到了錯峰共用停車位這一解法。

  最近,一些車輛總是在傍晚6時準時來到市農業農村局“報到”,這裡佈局了20個錯峰共用停車位,讓住在附近的居民感受到了最大便利。“小區裏的車位早就不夠用了,停路邊也擔心被剮蹭,還是停在停車場裏面最放心。”市民傅楚喬對市農業農村局的錯峰共用停車位非常滿意,“不僅給我們地方停車,停車位上方還有雨棚,體驗好得來。”

  目前,嘉興全市錯峰共用停車位已開放4500個。“我們還在持續推進全市180余家單位開放錯峰共用停車位,爭取到今年6月底,為市民提供7000個錯峰共用停車位。”市治堵辦相關工作人員説。

  做“乘法”,停車難不再膠著

  “城,所以盛民也。”隨著城市發展,人民群眾對美好城市生活的要求也水漲船高。細細觀察可以發現,交通網和交通設施的完善程度與私家車停車位需求之間,是此消彼長的關係,公共交通路網越發達、便利,公眾對私家車停車位的需求就越有可能減少。讓擁車數與用車數不完全一致,對緩解停車難也能起到積極作用。

  市民任思雨家住市區城南臺升悅園,她和丈夫的單位都在市區城北區域,夫妻倆一人一輛車,雖然大方向一致,但都選擇各自開車去上班。“他上班的路要遠一點,怕遲到我們就各開一輛車。”有時下班想去外面撮一頓,要找到兩個正好的車位,任思雨直言,“太難了,全看人品。”

  2021年,市區快速路環線一二期工程建成通車,嘉興由此進入快速立體交通新時代,任思雨家的情況也迎來了改變。“快速路通車對我們來説太方便了!我們現在只開一輛車,先在中山路下高架送我去上班,再開10分鐘左右我老公就能到自己單位了。”任思雨説,現在只需考慮一輛車的停車問題,還省了不少油錢。

  嘉興加快建設市區快速路環線和射線工程,不斷拉近五縣(市)與主城區的時空距離。截至2022年底,全市公路通車里程達到8246公里,嘉興大步邁入立體快速交通新時代,不斷提升百姓出行的幸福感。

  近年來,在密集的車流中,新能源汽車的身影越來越常見。數據顯示,今年5月1日至21日,嘉興全市新能源汽車的上牌量達2911輛,同比增加246.13%。

  新能源汽車風口打開,市民對充電樁的需求借勢起飛,帶來了大量的充電基礎設施需求,加快建設充電樁、換電站等配套基礎設施已迫在眉睫。

  而這一步,嘉興想在了市民之前。今年,嘉興計劃在全市新增電動汽車公用充電站40座、公用充電樁500個。嘉興堅持政策“先行”,多措並舉解決這“樁”難事,積極布設“十分鐘充電圈”。截至今年4月底,嘉興已經建設完成82座電動汽車公用充電站、772根公用充電樁,全市共有5945個公用充電樁,基本能滿足市民需求。

  “我們最近在猶豫是不是買輛新能源汽車,特意出門考察了一下,南湖天地、永泰廣場,給新能源汽車充電的停車位已經非常多了!”最擔心的充電問題解決了,市民鄭偉很快就下單了一輛新能源汽車,“馬上就能到手了,非常期待!”

  針對市民的不同需要,嘉興從實從細、各個擊破,在增加停車位的基礎上,疊加便利的公共交通路網、週到的配套設施服務,堅持問題導向,循序漸進,持續推進精細化、智慧化管理,走出停車難的膠著狀態。

  尋求停車文明的最大公約數

  破解停車難,不僅需要市場、政府、社會在停車資源的硬供給上不斷優化調整,縮短排隊時長,提供停車便利,涵養停車秩序。同時,也需要在綠色出行、低碳出行上不斷加力,引導市民科學選擇出行方式,深入持續推進綠色發展理念,尋求市場、政府、社會、市民在硬供給和軟供給中的最大公約數。

  記者了解到,市民選擇私家車出行,主要還是為了滿足送孩子上學、送老人就醫及去大型賣場採購生活物資等短距離交通的需要,在日常發生頻率最高的上下班通勤中,不少市民都表示願意選擇公交車等公共交通方式出行。

  “公交方便呀,站點直達,坐著看看風景就到目的地了。”

  “不著急的話,我下班都會騎公共自行車,單位附近就有網點,方便還能鍛鍊身體。”

  “還可以坐九水巴士,你坐過嗎?我體驗過一次就愛上了,小橋流水,這才是富有江南氣息的出行體驗。”

  ……

  安全、便捷、舒心……得益於較為完善的公共交通設施和多樣的出行選擇,越來越多的嘉興市民選擇綠色出行。“目的地不是很遠,要不我們騎公共自行車過去?”“好呀,鍛鍊了身體,還能為環保出份力。”這樣的對話,在嘉興市民中越來越常見。

  公共交通好在哪?昨天,記者來到戴夢得購物中心體驗了一下公共自行車,這裡的公共自行車已經實現了無樁化,一道綠色“跑道”就是停車感應區,一輛輛公共自行車有序停放,車身有綠白、橙白相間兩種,顏值頗高。

  “叮!租車成功,請您注意安全。”掃描車身上的二維碼後就可以開始騎行。路邊綠色的公共自行車專用框非常醒目,見到這抹“綠”就知道可以借還自行車了。把公共自行車推進綠色感應區,在手機上滑動按鍵,再手動扣上自行車的車鎖,就完成了還車。

  嘉興是全國第一個全域普及公共自行車的城市,近些年,公共自行車的最高年租借量達到近500萬輛次。目前嘉興市本級共有公共自行車營運網點1009個,今年6月底完成全部3000輛新車投放後,市本級公共自行車的投放量將達到7000輛。隨著城市公共交通的快速發展和綠色出行理念的普及,市民對公共自行車的網點設置、車輛配置等方面也有了新的期待。

  “我希望網點間的距離可以短一點。”“我希望每個網點的車可以多一點,有時候人多,要跑多個網點才能找到車。”民有所呼,政有所應。無樁化公共自行車應運而生。相比原來的有樁網點,無樁網點停車容納量平均可提升30%,能更好滿足市民在高峰時段的用車需求。新湖綠都西、秀悅灣東、戴夢得購物中心……今年,嘉興市本級已經新建了33個無樁網點,著重選取前期未覆蓋的新建成小區、商業中心、熱門公園、交通出行熱點等區域。

  在城區各大路段、主要場所,每隔100米左右就有一個無樁網點,形成“規模小、密度高”的布點模式。比如,在嘉興城市電車站臺旁就新增了9個無樁網點,加上之前建成的網點,基本實現了城市電車沿線公共自行車全覆蓋。

  “寓服務於管理之中。”只有重視使用者、重視細節、重視服務,長期跟蹤了解市民使用過程中的體驗,不斷提升市民使用公共交通的感受,才能真正使市民轉變觀念。換個角度作答停車難,嘉興定能讓停車難不再是難題。

  【短評】

  著眼市民關注的出行問題,面對城市發展中普遍存在的停車難,嘉興持續發力、久久為功,城市文明水準不斷提升,寫在百姓臉上的笑容越來越多。

  城市化的推進,人民生活水準的提升,讓停車難問題成為一個持久的城市發展難題。面對出行中停車問題,我們需要理解和包容;面對快速發展的時代要求,我們要身體力行;面對百姓的痛點難點,需要政府的責任擔當。

  在持續關注停車難這一問題中,我們欣喜地看到,涌現出來的是黨委政府的履職盡責和使命擔當、市民愛城如家的文明素養。

來源:嘉興日報    | 撰稿: 蔡舒安 陸英傑    | 責編:陸姍姍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5 8189 2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