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我國重要的農作物種子繁育基地,海南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就與國家種子事業緊密聯繫在一起。自新中國成立以來,近3萬個農作物新品種通過南繁獲得,築牢了中國飯碗最堅實的底座。2018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海南考察時強調,國家南繁科研育種基地是國家寶貴的農業科研平臺,一定要建成集科研、生産、銷售、科技交流、成果轉化為一體的服務全國的“南繁矽谷”。
在海南陵水一片綠油油的稻田裏,帶著斗笠、穿著膠鞋的老吳格外顯眼,他時而蹲在田裏觀察稻苗,時而拿著筆記錄著水稻生長情況。作為一名經驗豐富的水稻老專家,工作于平湖市供銷合作社所屬企業平湖市惠農種業有限責任公司的吳田根每年都要從浙江平湖隻身一人赴海南陵水開展為期半年的南繁工作。
1976年,雜交水稻在全國大面積推廣。當時嘉興地區常年種植的“老三代”水稻品種抗病能力弱、産量低,容易發生大面積、危害性的稻瘟病,一些重病田塊幾乎到了顆粒無收的地步,因此平湖縣原農業局準備選派一批農業技術骨幹前往海南開展水稻新品種制種、繁種工作,這一工作被稱作“南繁”,這些繁種技術人員也被稱為“南繁人”。當年,吳田根因為農業技術過硬,被選上參與南繁工作。在農村長大的吳田根,從小目睹農民艱辛勞作的不易,時常思考怎麼能通過種糧提高農民收入,得此機會,能通過自己的知識技術幫助更多農民增收致富,他果斷踏上了“南繁之路”。
成為“南繁人”的第一年,20歲的吳田根帶著當時經過大量實地考察、研究、最終批准選定的雜交水稻品種“汕優2號”“汕優4號”,來到海南陵水繁種基地。從整地、催芽、下種、插秧到田間管理、選種,每一個步驟他都事必親為,每天不到5點起床,一早就鑽進試驗田,對稻田精心呵護。有時在試驗田頂著炎炎烈日一站就是幾個小時,仔細觀察記錄水稻生長情況。除了田間工作的辛苦,他內心也時常忐忑:“生怕繁種工作出半點差池,也擔心萬一帶回來的種子種得效果不好,那這半年就等於白幹了。”欣慰的是“汕優2號”“汕優4號”于翌年在平湖成功推廣種植,解決了當時平湖地區水稻抗病能力弱、産量低的問題,“汕優2號”“汕優4號”在隨後幾年都喜獲豐收。“每年豐收的季節一過,打下稻穀、收到糧款,許多種糧朋友前來同我道豐收的喜悅,預訂來年的稻種,這是我最高興的時刻。”吳田根微笑道。
南繁工作很艱苦也枯燥。每年12月初老吳都將嘉興農科院所選的新品種水稻種子帶到海南陵水繁育基地,到5月初將收割的種子帶回平湖,趕在當年夏種時節,在平湖繁種基地進行二次繁種,良種秋收後於第二年轉入市場。這意味著他每年都要獨自離家半年:“47年來的春節我都是在海南島育種基地度過的。一個人在那邊,除了工作就是和住在附近的嘉興農科院的人一起聊聊家常、交流種植經驗。”南繁工作除了艱辛還有平淡和寂寞。1976年,平湖第一批去海南“南繁”的有7人,如今只剩老吳一個人還堅持在工作一線。為農的初心和對工作的熱愛支撐著吳田根一路走來。
通過40多年的南繁工作,吳田根發現有些品種的水稻雖然在海南繁育基地長得不好,但在浙江卻長得很好,而在海南長得比較好的水稻品種,帶回浙江,種植效果就更好了,這也更加印證了南繁工作的成功。在像吳田根這樣的“南繁人”的不斷努力下,擴繁水稻品種在浙江嘉興平湖市的推廣率一直保持在80%以上,種植地區覆蓋浙江、安徽、江蘇等地,每年推廣面積在20萬畝以上,為平湖市水稻産業提供了有力支撐。
紮根泥土、深耕“三農”。在平凡的育種崗位上,老供銷人吳田根始終用自己的行動詮釋著父母取名時的期許——生在田裏、紮根土地。“我深感知,每個水稻品種都是種糧大戶來年的期許,粒粒辛苦、顆顆珍貴。”談到今後,吳田根表示他將繼續踐行供銷合作社為農服務宗旨,堅持在水稻品種南繁工作的第一線,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貢獻供銷力量。
來源: 中華合作時報 | 撰稿: 張春美 丁文 | 責編:陸姍姍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15711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