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指出,以經濟體制改革為牽引,全面部署各領域各方面的改革。可見經濟發展之特別重要。前不久,中國經濟“半年報”出爐,上半年國內生産總值達61.7萬億元,同比增長5.0%,經濟運作總體平穩、穩中有進,勢仍向好。
在全球經濟走得磕磕絆絆的大背景下,中國經濟展現出不一般的“韌實力”。
一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召開之際,有國外媒體報道,中國將以更穩健的經濟策略面對挑戰、促進增長。“穩健”二字,傳遞著中國經濟的“韌”。
經濟韌性,既體現在實現經濟增長的能力,也體現在抵禦衝擊、克服困難並迅速復蘇的能力。中國經濟就存在這樣的“韌性”,可從三重關係中來找尋。
“形”“勢”互映。從當下之形看,去年以來,中國GDP增速等主要指標企穩向好,GDP環比增速已連續八個季度正增長,經濟“向上”之形基本確立,有望持續鞏固。從長遠之勢看,2013—2023年中國GDP總量翻了一番多,2023年我國經濟總量佔世界經濟比重達18%左右,比2012年提高約7個百分點。相較世界經濟反彈動力不強之勢,中國經濟穩定運作、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市場活力、經濟動力持續釋放。今年6月,製造業景氣度基本穩定,暑期國內旅遊、境外出遊呈火爆態勢,在“熱辣滾燙”中釋放消費端的強勁需求。
“量”“質”齊增。看體量,現在中國經濟1個百分點增速帶來的增量,相當於10年前的約2.1個百分點。看分量,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駐華首席代表巴奈特表示,中國經濟每多增長1%,就會帶動與中國有聯繫的經濟體多增長0.3%。看品質,2013—2023年,我國以年均3.3%的能源消費增速支撐了年均6.1%的經濟增長。當新質生産力澎湃而來,新産業、新業態、新模式持續涌現,今年上半年高技術製造業和高技術服務業的發展增速及投資增速均達到兩位數以上。在創新發展驅動下,今天的中國經濟實力更強、動力更足、效益更高。
“剛”“柔”相濟。中國經濟之“韌”,不是“硬打硬進”般一味用剛,而是講究“剛柔並濟”的藝術。面對多重困難挑戰交織疊加,增強勇氣、激發鬥志,闖關奪隘、破難攻堅,是為剛。比如,去年制定實施所有化解地方債務方案,分類處置金融風險,守住了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底線。針對經濟復蘇回暖的不同階段特點,靈活運用政策工具打出組合拳,是為柔。比如,今年出臺新一輪“以舊換新”政策,釋放萬億級規模市場潛力。剛柔並行、保持彈力,中國經濟在種種“壓力測試”面前交出高分答卷。
二
在風高浪急的世界經濟大海上,“中國號”巨輪之所以持久抗壓、韌性前行,自是因著厚實的“底氣”供給和動力“引擎”。解碼中國經濟“韌實力”可見:
底盤堅韌。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中國,有超大規模市場、完備産業體系、豐富人才資源,等等。這些厚實家底,都為中國經濟抗風浪、穩增長、促轉型夯實了根基、騰挪出空間。以“中國第一展”廣交會為例,中國以數十年之功堅持“辦好一個會”,磨礪“中國製造”,鋪就貿易強國基石。正是有了“不以日月為限、不以山海為遠”的厚積薄發,今天的中國,在全球貿易普遍低迷的情況下,貨物貿易規模連創新高,2012—2023年,出口國際市場份額從11.1%提升到14.2%。
高壓抗韌。跨欄定律告訴我們,個人取得成就之大小,往往取決於遇到的困難的嚴重程度。一個國家何嘗不是如此?中國用幾十年時間,走完發達國家幾百年的工業化歷程,個中充滿艱辛與磨難,很多探索與嘗試都是沒有經驗可以借鑒的,還時常面臨著外部勢力的圍追堵截,每一步走得都不容易,凝聚著無數人的辛勤付出。僅在本世紀,汶川地震、2008年金融危機衝擊、中美貿易摩擦、新冠疫情……中國經濟就在櫛風沐雨中一路前行。千錘百煉的鋼最硬,風吹雪打的松最挺。正是在一次次衝破大風大浪中,在一場場突圍的硬仗苦仗中,中國得以練就“我自巋然不動”的戰略定力,歷練應對複雜局面的經濟治理能力,蓄積穩健穿越週期的實力。
文化浸韌。中國“經濟韌性”題面的背後,有著深刻的“人文謎底”。數千年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滋養出中華民族的“韌性”基因,孕育出一代代中華兒女強大的抗挫力、自愈力與革新力。基因深處的文化之韌使得中國經濟從來不畏艱難,每一次在風雨中安然度過、在風霜中煥發活力。以中國經濟舞臺上活躍的浙商群體為例,廣大浙商秉持“浙學”富民厚生、義利兼顧的“人文共識”,弘揚“四千精神”,勇闖五湖四海,創造出一個個經濟傳奇,培育出一片片“地瓜經濟”,憑的就是骨子裏與生俱來的一股子勁。這股勁,源於文化、見於精神、澎湃于經濟發展。
三
在經濟高品質發展的長征中,總會不時出現需要闖過的隘口。中國經濟之“韌”,何以鍛造成中國式現代化之“刃”,披荊斬棘、乘風破浪?筆者有三句話。
第一句話:“唱空”中國經濟的論調只會落空。
中國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近年來一直保持在30%左右。國際輿論普遍認為,全球經濟面臨動蕩和挑戰,中國經濟保持高度韌性。但一段時間以來,美西方炮製的“中國見頂論”“中國産能過剩論”甚囂塵上,甚至人為設置貿易壁壘。這些都暴露出,美西方國家面對中國經濟強大韌性時的霸權焦慮。我們切不可被雜音擾了心、被陷阱迷了眼,尤需保持清醒的頭腦、敏銳的眼光、堅定的心性。當然,最有力的回擊,是集中精力幹好自己的事,以無可爭辯的實績,讓世界感受到中國的實力。中國經濟不斷躍升的事實,已經告訴我們,“唱空”論調在過去不會實現,在現在和未來都註定不會實現。
第二句話:不畏“蜀道”才是“通關”正道。
近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等國際機構紛紛上調今年中國經濟增長預期。中國以自己的穩健前行,成為世界經濟抵禦風險挑戰的“壓艙石”和“穩定器”。與此同時,也要清醒看到我國發展面臨的問題。在7月19日上午召開的中共中央新聞發佈會上,中央財辦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主任、中央農辦主任韓文秀表示,當前,我國經濟面臨一些困難挑戰,主要是有效需求不足,一些企業經營困難,一些地方財政困難,表明我國經濟恢復還不夠強勁,不同地區、行業、企業之間存在分化現象。
有問題並不可怕。“韌性”往往就見諸於面對問題時的行動、智慧和勇氣。這些問題是前進中的問題、成長中的煩惱,躲不開也繞不過。怎麼辦?關鍵還在於全面深化改革,讓改革被人民群眾和企業可感可及,讓微觀主體有更多真實感受和收穫,不斷彌合宏觀數據和微觀主體之間存在的“溫差”。社會各界期待著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為中國經濟注入更強動力。用好改革開放關鍵一招,這是我們迎擊風雨、搏擊風浪的重要法寶。
第三句話:做好經受各種“壓力測試”的準備。
習近平總書記曾説:“遇到的困難很多,有的困難是空前的,但是我們做到了。”困難,就是壓力“測試器”。中國經濟騰飛之路,就是在一次次壓力大考中做到了我們想做的事情。眺望前程,置身不確定性上升的外部環境中,要準備經受風高浪急甚至驚濤駭浪的考驗,但也不必過度糾結GDP季度間的小幅波動。聚焦今年,人至半山路更陡,考驗著腳力、眼力。要實現全年5.0%左右的GDP增長預期目標,並非易事。前方風景有之風雨亦有之,唯有心無旁騖才會一往無前。日均誕生企業超過2.7萬家、授權發明專利2500多件……14多億奮鬥者嚮往美好生活所迸發出的力量,是中國走上坡路、開頂風船的堅實底氣。
關山萬千重,山高人為峰。中國經濟“韌實力”是中國經濟發展的顯著特徵,也是推動中國經濟前行的深沉力量。
來源:浙江宣傳 | 撰稿:辛文 | 責編:丁薩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5 8189 2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