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不少人發現,全國多地的住建局改名了——從“住房和城鄉建設局”改為“住房和城市更新局”,簡稱“住更局”。
政府部門改名當然不是拍腦袋決定的,必有深意。有人認為這意味著中國城市建設迎來了歷史性變革,部門職能和工作重點也發生了轉變。
從“城鄉建設”到“城市更新”,幾字之變,背後有何深意?
城市更新美麗風貌。圖源秀洲區傳媒中心
(一)
此次最引人注意的,是湖北省17個市(州)的住建局,全部更名為住更局。
更名後,住更局的主要職責發生了哪些變化,大家尤為關心。
今年5月,武漢市人大發佈《武漢市人民政府關於市政府機構改革情況的報告》。報告中提到,“組建市住房和城市更新局,作為市政府工作部門。負責做好房屋建設管理和住房保障、房地産市場、市政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的管理工作,統籌協調城市更新實施工作。”
也就是説,新成立的住更局,不僅肩負起原來住建局的主要管理職責,還要重點負責實施城市更新有關工作。此外,鄉村建設的職能被劃出,基本由農業農村局承擔。
機構名稱和職責的變更,背後是城市發展理念和路徑的轉變。隨著我國城鎮化進程不斷加快,城市基礎設施老化、城市功能不完善等問題凸顯,城市更新成為必要之舉。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穩步實施城市更新行動,推進“平急兩用”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和城中村改造,加快完善地下管網,推動解決老舊小區加裝電梯、停車等難題。
去年10月,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黨組書記、部長倪虹在《求是》雜誌發表署名文章《開創城市高品質發展新局面》。文章中説:當前,我國城市發展已經進入城市更新的重要時期,由大規模增量建設轉為存量提質改造和增量結構調整並重,從“有沒有”轉向“好不好”,同時也面臨著不少矛盾和挑戰。
文章還指出,新征程上,城市的戰略地位和作用更加凸顯,要加快改革創新,建立適應高品質發展要求的城市更新體制機制。
這意味著,隨著過去大拆大建的城鎮化時代告一段落,我們迎來在已成型的城市中進行持續維修和更新的新發展階段。一方面,今後城市將大大壓縮新增用地,主要將發展集中在住房以舊換新、拆舊建新上,避免城市盲目無序擴張;另一方面,政府會把更多注意力投向城市存量空間的優化提升。
這次的大規模更名,正體現了這種加速發展的趨勢。有專家指出,城市更新是專業性和綜合性較強的一項複雜工作,涵蓋規劃、建築、經濟、法律等專業知識,需要政府、企業、居民等不同主體參與,也涉及規劃建設、環保、交通設施等多個部門。而在這之前,各地推動城市更新的職能,分散在住建局、規劃和自然資源局等部門,職權邊界不清,比如制定城市更新規劃,有的地方是住建部門編,有的地方是規自部門編,規劃中有衝突或重疊的部分,還有的與部門管理職責不匹配,亟需有個統一的核心部門來統籌協調。
新機構的設定,有利於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及運營的一體化推進和實現。
老舊小區展新顏。圖源臨海市新聞傳媒集團
(二)
城市更新,並不是一個新概念。
在典型的城市型國家新加坡,國土面積718.3平方公里,人口547萬,建成區468平方公里。早在1974年,新加坡就在國家發展部下設立市區重建局,負責城市用地、規劃和建設管理,推動城市更新重建。
而在我國,城市更新概念的提出,也有20多年曆史。2001年,香港成立市區重建局,專責處理推行各項市區重建計劃。2015年,廣州在原市“三舊”(舊城、舊廠、舊村)改造工作辦公室基礎上成立城市更新局,成為全國首個市級城市更新工作的承接機構。
中央及地方也多次出臺城市更新相關政策。2021年,城市更新首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並被寫入“十四五”規劃。僅2023年,全國超15個省(區、市)出臺30多條省級政策,超96個地級市及以上出臺129條市級政策。
城市更新進程中,機構職能調整、制度完善為什麼重要?
作為存量時代的重要城市發展和治理方式,城市更新的建設、投資及管理模式,不同於增量建設開發的時代。當前我國各地的城市更新項目,政府主導、多方參與是主流。實現“騰籠”,還要成功“換鳥”,離不開各方面機制的保障。
比如廣州,2009年起實施“三舊”改造,在推進過程中發現,就項目論項目、整體統籌不足等問題明顯。早年部分城中村改造項目,由開發企業主導算“經濟平衡賬”,以經濟平衡分析來測算所需的規劃建設總量,先編製片區策劃方案再進行規劃調整,改造成本高、規劃建設總量大,對城市交通、基礎配套設施等都造成較大壓力。
而有了城市更新局後,將城市更新納入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在資源環境承載力和國土空間開發適應性的雙評價基礎上,科學確定規劃指標,同時開展經濟分析,城市環境空間品質得以提升。
如何把“真金白銀”花到“刀刃”上,也要有制度規範。此前,住建部已在北京、瀋陽、南京、寧波等21個城市(區)開展首批城市更新試點。前段時間,財政部公告:自今年起,中央財政創新方式方法,支援杭州等首批15個城市實施城市更新行動,單個城市最高補助12億元。
杭州的住建局雖未更名,但在2023年出臺了《杭州市全面推進城市更新行動方案(2023-2025年)》,計劃3年實施4952個更新項目,全面推進宜居品質提升、産業升級和聚能煥新、城市公共空間提升、歷史文化保護傳承和城市特色風貌塑造、城市智慧賦能和綠色低碳提升等城市更新“十大行動”。通過制度建設,促使城市更新資金專款專用,實現了管理規範有效,形成閉環。
余杭街道歷史街區保護更新片區 圖源余杭發佈
(三)
資料顯示,近3年我國城市更新領域撬動投資額達13.7萬億元,城市更新項目達到15.4萬個。
這些項目主要包含哪些?
今年3月,在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民生主題記者會上,住建部公佈,2023年全國實施各類城市更新項目6.6萬個,完成投資2.6萬億元。其中,新開工改造城鎮老舊小區5.3萬個,惠及2200多萬居民;加裝電梯3.6萬部,增設停車位85萬個,養老托育等社區服務設施2.1萬個;改造燃氣等各類管道約10萬公里;建設口袋公園4100多個、綠道5300多公里,拓展草坪開放空間1.1萬公頃。
同時,會上也提到,今年我國城市更新將聚焦“三大任務”——民生工程、市政基礎和城市安全等重點領域。住建部負責人表示,今年將再改造5萬個老舊小區,建設一批完整的社區;繼續加大城市燃氣、供水、污水、供熱等老舊管網改造力度,今年再改造10萬公里以上。
這意味著,一大批城市更新項目將在各地陸續開工。
危舊房改造是重點之一。此次集中更名的湖北,有2000年前建成的老舊小區2.1萬個,1.7萬餘個被納入中央補助支援改造計劃,已完成改造1.3萬餘個。接下來,住更局將危舊房改造作為推進城市更新的核心內容,探索以市場化方式推進危舊房改造的新模式,解決城鎮危舊房“不安全、不成套、不配套、不完善”等突出問題,持續改善人民群眾住房條件和居住環境。
一線城市也在積極推進這項工作。北京在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計劃啟動危舊樓房改建20萬平方米;廣州施行《城鎮危舊房改造實施辦法(試行)》,鼓勵危舊房改造優化戶型設計和空間佈局,支援住宅成套化改造、增設電梯、公共走廊、地下停車庫等配套設施……
除了危舊房改造,城中村改造、老舊廢棄廠房更新改造、商業配套更新、城市地下管網改造、城市排水防澇能力提升工程等,都被納入城市更新的範疇,並將持續推進“口袋公園”、城市綠道、公園、公廁等建設。
“硬提升”之外,還有“軟提升”。城市治理能力的提升、社區人文場景的營造和重塑等,均囊括在內。
城市前行,更新不止,將帶動一片發展潛能巨大的“新藍海”。目前,上海、天津、西安、廣州、無錫等地先後成立超百億元規模的城市更新基金。有業內人士分析,我國城市更新市場空間和規模日益擴大,今後幾年,城市基建大多會是城市更新項目,並由試點城市向更多城市推廣。我國現有的660多個城市,將撐起一個數萬億級的城市更新大市場,助推高品質發展。
來源:潮新聞 | 撰稿:錢祎 | 責編:汪傑菲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5 8189 2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