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29日至30日,由南開大學法學院與中國對外經濟貿易信託有限公司(簡稱“外貿信託”)聯合舉辦的“第三屆國際信託法前沿研討會”在京舉行。以下內容摘自活動中圓桌論壇環節關於慈善信託的研究、探討,主講嘉賓為外貿信託財富管理中心負責人徐小寧。
慈善信託自2016年9月1日正式登上舞臺,截至2024年5月31日備案有1789單,規模達到72億左右,發展較迅速。在慈善信託的實操過程當中,徐小寧就關於慈善的需求,大概有哪些新的特點進行分析。
一是慈善信託以委託人需求為出發點,呼喚普惠的個性化、更高透明度慈善服務
外貿信託在慈善信託領域的探索,就是在為委託人受託管理物質財富的過程中,逐漸開始有委託人提出了在財富信託中嵌入公益慈善安排,或者發起設立慈善信託的需求,讓我們意識到信託在傳承精神財富方面的價值同樣重要開始的。
二是慈善信託的目的越來越多元,需要有效組織各類社會資源
如果説慈善是價值追求、信託是制度工具,慈善信託就是把價值理性上升為制度理性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信託作為制度工具服務於委託人目的的實現,對其靈活性、有效性的要求伴隨著委託人需求的日趨複雜不斷提高;對於工具使用者,也就是受託人調動組織資源的能力也必然提高。
三是高品質的慈善信託服務呼喚更高層級的頂層設計
在國際經驗中,正在把信義義務的規範滲透和擴展到多元的法律的體系當中。慈善信託服務在慈善法和信託法兩個法律框架內開展,隨著業務的拓展,呼喚更為匹配的法律制度體系和監管規則,使委託人實現慈善目的、受託人盡職受託責任,為社會去貢獻更大的慈善價值。
此外,聚焦信託的普惠服務,探索行業特色轉型,慈善信託是一個非常好的抓手。針對未來可以在慈善信託領域做哪些方面的嘗試,徐小寧認為:
一是重視公益慈善信託業務,做好宣傳推廣,營造委託人圈層
信託公司在過往展業的過程中,更多以資産管理産品受託人也就是資管機構的角色出現在社會大眾面前,使得大家對於信託工具的應用,特別是在公益慈善信託領域的應用受到限制,想像力還沒有充分打開。過去幾年中,外貿信託積極地以信託的方式做慈善,與委託人共同設計公益慈善信託運作的全過程,努力讓信託作為一種有效的工具有效服務到更廣泛的慈善需求。
二是挖掘公益慈善信託的應用場景,惠及更為廣大的人群
外貿信託在這方面進行了很多有意義的實踐,公益慈善信託在疫情最嚴重的時候為西藏崗巴的群眾運送過口罩,為邊陲省份的孩子們建設過數字圖書館,為雙創基地自食其力工作的殘疾人提供三餐補貼,組織鄉村振興工作者們到清華受訓、將經驗與資源帶回援扶地區;與成都市武侯社區發展基金會合作,設立了四川省民政廳備案的首單慈善信託,用於在社區中向居民開展正確的中醫文化與理念的普及與推廣;2023年外貿信託在成都市武侯區委社治委的支援下,落地了“新三分類”後全國首單物業服務信託,在其中嫁接了公益慈善場景——資金增值部分按約定比例捐贈到社區基金會用於服務社區,形成了“服務+慈善”的公益閉環。
徐小寧認為,很多業務場景是過去外貿信託作為一家資管機構未涉及過的,但在這個過程中大家感受到,只要初心使命是為了委託人信託目的的達成,總能想方設法在新的場景中找到外貿信託作為一家金融機構參與普惠金融、參與鄉村振興的具體路徑。
(推廣)
來源:東方網 | 撰稿:外貿信託 | 責編:谷晟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5 8189 2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