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日,國家文物局召開“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工作會,通報了浙江紹興稽中遺址、江蘇鹽城鹽業考古、河南開封北宋東京城景龍門遺址、江蘇淮安城市考古等4項考古最新進展。其中,稽山中學遺址首次在紹興古城內確認存在越國建築。
12日,記者來到位於紹興市越城區的稽山中學遺址,眼前的土地被劃分為一個個大小不一的探方,上方支起了遮雨棚。測繪文物、清理淤泥、噴水保濕……80余名身穿橙色馬甲的考古工作者在探方中有條不紊地忙碌著。
紹興稽中遺址發現的越國大型建築基址。記者 王佳 攝
記者了解到,2023年9月,稽山中學改擴建項目施工中發現了大型木材,紹興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現場確認有戰國黑陶豆、印紋硬陶、原始瓷杯等遺物,初步推斷地下可能存在越國木構建築遺存。經國家文物局批准,2024年2月,紹興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開展考古發掘。目前,考古發掘面積近3000平方米,下挖深度5至6米,發現遺跡40多處,其中包括越國大型建築基址1處、漢代建築基址4處、水井16口等重要成果。
紹興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長羅鵬説:“這項考古工作時間緊、面積大,考古工作人員需要克服高溫酷暑和多雨天氣,持續發掘。”由於建築基址分佈比較密集,漢代與越國建築疊加在一起,區分困難,考古工作者既要保留上部分的漢代建築,又要搞清楚疊在下面的越國建築格局,只能在漢代建築的空隙裏做一些解剖。此外,在考古過程中還發現了大量的木構件建築,木質文物的保存也是個棘手問題。
紹興稽中遺址出土的越國原始瓷杯(資料照片)。 新華社發
羅鵬指著現場不少被濕布覆蓋的文物遺跡向記者解釋:“由於天氣較幹,出土的文物遺跡離開飽水環境,需要時常灑水保持濕潤,防止木質文物乾裂。”
據介紹,遺址內的戰國時期遺存包括1組大型建築基址和1口水井。建築基址分佈在東西長約48米、南北寬約36米的範圍內,可觀察到兩種不同的基礎構築形式;水井為木壁,直徑0.82米,經碳十四檢測,距今約2500年左右。根據文獻記載,推測為越國遺存。
從范蠡始建勾踐小城,到秦設置會稽郡,再到南宋陪都和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紹興古城的城址千年不變。但有2500年建城史的紹興古城,此前從未發現越國時期遺存,實為一大遺憾。
稽中遺址首次在紹興古城內發現存在越國大型建築基址,實證了文獻記載的勾踐建都歷史,是越國都城考古的重大發現,為探尋越國都城格局提供了重要線索。
遺址內的漢代遺存主要為建築基址、水井、馬坑,其中最為重要的發現是確認了4組建築基址,其中甲組、乙組建築殘存面積約為387平方米和317平方米,丙、丁組建築尚未完全揭露。遺址中首次發現包含墨書“會稽”、“山陰”地名的漢代木刺實物,以及漢代墨書“如律令禮”文字陶片。
這也是首次在紹興地區發現兩漢高等級官署建築,出土的墨書文字,與會稽郡山陰縣密切相關,是兩漢郡縣考古的重要發現,對研究會稽郡的郡域變遷具有重要意義。
此外,經發掘確定,無論是戰國時期越國建築還是漢代建築,均採用了地下木構基礎與地上臺基相結合的建築形式,體現了濕地環境下越國傳統桿欄式建築與中原臺基式建築文明的有機結合,是中國古代建築考古的重大發現。
稽中遺址地層堆積深厚,出土遺物豐富,建築基址密集,延用時間較長,各時期建築等級頗高,是古代紹興長期作為我國東南地區政治經濟文化區域中心的重要實證。
來源:浙江線上 | 撰稿:李嬌儼 王佳 | 責編:李斌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5 8189 2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