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原創 專題 新經濟 曝光臺 中國訪談 中國三分鐘 沖浪特殊資産 潮評社 溫州 紹興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廬 文娛 元宇宙
您的位置:首頁 > 要聞 新聞詳情
鞏固綠色屏障,杭州市首次為“一座山”立法
發佈時間 | 2024-06-27 10:37:59    

  6月26日日下午,杭州市十四屆人大常委會第十八次會議高票通過了《浙江天目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條例》。

  這是杭州市首次為“一座山”立法。這也是臨安歷史上第一部地方性法規。

  這部《條例》,前後歷時5年,歷經70多稿修改,最終凝練成6000多字、37條條款。

  5年時間,無形化有形。這部《條例》為臨安天目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再立規矩,給中國江南這個不可多得的“物種基因庫”和“文化遺産寶庫”又築屏障。

  為“一座山”量身定制一部法

  “前後修改了70多稿!”只要談及《浙江天目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條例》,臨安區人大、區政府、區天目山管理局、浙江農林大學等參與起草、修訂的人員,都會不約而同説起這個數字。70多稿背後,是5年時間裏無數次的走訪、半夜12點的通知,甚至是連續一週的長會……

  時間倒回2018年。在長江經濟帶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評估組提交的一份《浙江天目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評估報告》中,首次提到“及早制定針對天目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相關法規,實現‘一區一法’的目標”。

  其實,這與臨安區的想法不謀而合。2019年4月,臨安區人大常委會、浙江天目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浙江農林大學隨即聯合成立了《浙江天目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條例(草案)》立法研究項目課題組。臨安區委高度重視,成立雙組長制的立法工作專班。

  既然是量身定制就要做得“合身”。專班成員一方面馬不停蹄赴省內外開展調研,哪有好的經驗就去取經,吸收到《條例》中來;另一方面頻頻召開座談會或實地走訪,聽取專家學者、主管部門和鎮街相關負責人、保護區原住民等各方建議,不斷吸收好的意見對《條例》進行修改充實。

  在浙江農林大學法學院教授陳真亮的電腦裏,儲存著上百個關於《條例》的文檔。有段時間,大家加班加點是家常便飯:“經常半夜接到電話,通知第二天一早開協商會。”有時候連續幾場會議,只為討論一個條款。

  做好立法調研工作,臨安不斷優化專班人員,截至目前,成員涉及人大監察和法制司法工委、農業和農村工委,以及區府辦、天目山管理局等。年年提請,版版精進,直到昨天,《條例》高票通過。

  自然保護區條例首次寫入“共同富裕”

  “探索具有天目山特色的生態産品價值實現機制,促進天目山保護區和毗鄰區域的鄉鎮、村莊融合發展共同富裕。”《條例》中這短短的一句話,卻凝聚著一份沉甸甸的共識,也是《條例》突出的亮點。

  位於天目山腳下的一都村,有1400多常住人口,8戶村民位於天目山保護區內,整個村子部分山林劃入了保護區。村黨總支書記俞濤衝説出村民最關心的問題:“村民有保護的義務,保護好了我們也是受益者,我們最想解決的問題是,如何在加強保護的情況下,村民合理開展生産活動。”

  這個問題,參與制定《條例》的每個人都知道其中的分量。天目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黨組成員、副局長方向平透露,就在《條例》通過的前幾天,立法組工作人員還在為《條例》中不能影響原住民正常生産經營活動的內容逐字斟酌,並針對這一內容反覆修改十多次。

  “如何將保護與發展統一協調,是這次《條例》制定中一個重要的核心內容。”區人大有關人員介紹,“武夷山是我國首批設立的國家公園,他們在生態補償機制和特許經營方面做得比較好,我們吸收了他們好的做法,針對天目山自然保護區的實際情況,在生活、生産、經營方面制定了有自身特點的相關條款,比如在産業結構上,要發展與保護方向一致的林下經濟、生態旅遊、民宿等綠色生産經營活動。”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

  著墨二十年生態保護成果,臨安第一部地方性法規的底色是“綠色”。《條例》通過,于高山之巔,立起了一條“綠色”準則。

  《條例》此時出臺正可謂“順天時”。2004年1月,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習近平同志到臨安調研視察,對臨安的生態建設予以高度肯定:“臨安的實踐告訴我們,環境也是生産力。”二十載春秋間,臨安堅定不移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守好浙西生態屏障的綠水青山。

  今年,《杭州市生態文明之都建設條例》立法項目正在有序推進中。臨安這部《條例》此時通過,也將為杭州打造“兩城一都”積極助力,為美麗中國地方立法先行做出成功嘗試。

  明年,第五屆世界生物圈保護區大會將在杭州舉辦。十年一度的世界生物圈保護區大會之所以落地杭州,與天目山作為全省首個、全市唯一的世界生物圈保護區網路成員單位緊密關聯。

  “後續,臨安將以高標準貫徹執行、嚴要求管理保護、新理念發展利用好《條例》。”臨安區委常委、常務副區長唐鋒表示,“根據《條例》,堅持差異化、特色化理念,深入挖掘天目山生態文化産業等方面的資源稟賦,一體化推進天目山管理保護、建設利用。”

  立法,立牢了大天目名山的責任與擔當,助力臨安積極拓寬“兩山”轉化通道,促進經濟、環境、文化和社會全面生態文明化,讓世界看見“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的中國臨安。 

來源:杭州日報    | 撰稿:彭雲 通訊員 吳一臻    | 責編:汪傑菲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5 8189 2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