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原創 專題 新經濟 曝光臺 中國訪談 中國三分鐘 沖浪特殊資産 潮評社 溫州 紹興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廬 文娛 元宇宙
您的位置:首頁 > 要聞 新聞詳情
溫州洞頭蔡氏尋根紀
發佈時間 | 2024-06-21 19:51:21    

  一眼萬年輕,惟此心如舊。

  2023年11月正當我在四川旅遊的時候,《廈門日報》原總編李泉佃給我發來一則微信,説是浙江溫州洞頭蔡氏要來同安尋親,讓我幫忙搜尋他們的祖地。

  蔡志豪是洞頭蔡氏(按照洞頭蔡氏族譜記載,同安遷徙到浙江的第九代),在浙江電視臺工作。志豪的先人自清朝光緒年間起直至改革開放時期數次攜族人前往同安“蔡宅”尋根無果。他偶然看到我弟弟寫的一篇文章,裏面記錄有我老家同安蔡店村的字輩。

  洞頭蔡氏在清朝末年的光緒二十四年(西元1898年)編修族譜,記載祖地“同安從順裏下崎後吳蔡宅”。我查閱手頭上的康熙版和民國版《同安縣誌》,發現“從順裏”的轄區相當於現今的西柯鎮,“從順裏三都”轄“浦頭、下崎、磁灶三保”。

  在現代通訊如此發達的當下,在我們土生土長的本地人這裡,搜尋這個古地名的難度不是太大。“浦頭保”就是現在的浦頭村,“磁灶保”就是現在的西柯村,“下崎保”就是現在的呂厝村,呂厝村有個後吳自然村。

  後吳自然村已經在前幾年因城市建設被整村拆遷,但是地名還保存下來了,在後吳自然村原址建有後吳公寓、有地鐵後吳站、公交後吳站。後吳的年長者記得老輩人説過,後吳(自然村)曾經有一個小角落,已經在一二百年前因為某些原因(原因失考)“沒失”了,如今在後吳人記憶中叫做“蔡厝”,當地工地施工經常挖到地基、瓦礫等。這可能是歷史久遠,“蔡宅”的口述訛誤之故。

  浙江洞頭蔡氏來同安尋根總算有了結果,圓了洞頭蔡氏三百年來的夙願。

  最巧的是,洞頭蔡氏所修的族譜從“聰”字輩起(有明確生卒墓葬與婚配資訊的是聰字輩,此前的九代人都沒有生卒資訊),“聰明睿智、寬裕溫柔”八個字竟然與我們蔡店村的字輩一模一樣,冥冥之中與同安蔡店村有某種必然的聯繫。

  我在翔安區浦南村(原屬同安縣)早年間修撰的蔡氏族譜中發現,其族譜除了烏山支系的字雲(即字輩、昭穆)之外,還記錄“西家字雲:泗國朝廷,君文宇立,聰明睿智,寬裕溫柔”。功夫不負有心人,我又從2023年4月編印出版的《劉五店村志》有了進一步的發現。《村志》記載浦南“後蔡二房”的昭穆是:德禎日輝,府國反世,聰明銳智,寬裕溫柔,發強攻毅。這個昭穆與蔡店村基本上一致,而且浦南“後蔡二房”的族人眾口如一,他們是從蔡店移居過去的。浦南是劉五店村的一個自然村。

  最有意思的是,雖然洞頭蔡氏的字輩在“聰”字之前失考了,但是他們記得始祖名叫“泗完”,傳下長子“國忠”、次子“國信”,“國忠”傳下“朝慶”,就是説嫡系這一支按照“泗、國、朝”字輩順序排行了三代人,這就暗合了“西家字雲:泗國朝廷”的字輩,是巧合還是有其他必然的原因?

  現在發現了三條重疊的線索,其一,“聰明睿智、寬裕溫柔”這八個字是洞頭蔡氏、浦南村蔡氏以及蔡店村共有的字輩,八個字順序完全相同,都是蔡氏人的字輩;其二,浦南村蔡氏族譜記載西家字雲的前四個字是“泗國朝廷”,洞頭蔡氏的族譜記載的嫡系族群按照“泗、國、朝”的字輩排行了三代人;其三,洞頭蔡氏是從同安縣下崎保後吳蔡宅移居過去的,浦南村蔡氏有一個支系是蔡店村移居過去的,而在《蔡店村的口述歷史》中記載蔡店有人移居到後吳。

  因此,我們來進行合理的分析、推理。

1.png

  《蔡店村的口述歷史》中記載,數百年前,蔡店村是個兩三千人的大村,而且主要從事海上貿易,甚至還有可能在主動或者被迫的情況下參與安平、月港的武裝走私和鄭氏集團、蔡牽集團,因此當時蔡店村和蔡店人就是“響噹噹”的名片,很多蔡氏人出於不同的原因投靠蔡店,或者是結上親戚。潘涂村後蔡(角落)的蔡氏人由於某些原因而被迫陸續外遷到了蔡店村(實際上,到清朝中期後蔡村的蔡氏人就全部外遷了)。但由於其“青陽”郡望與蔡店的“濟陽”郡望不同而無法參與到祖厝宗祠的宗法活動中,實際上他們在蔡店無法真正融入而處於“半局外人”的狀態。在封建時代,宗法與朝廷律法屬於互補關係,在鄉村甚至有等同於律法的效果。

  蔡店二房和三房的一些人由於某些原因(原因失考)而遷居,有的外遷浦南、有的外遷台灣,其中有個別家族與後吳有姻親關係而外遷後吳。

  因此在“同病相憐”“同氣連枝”的心理作用下,蔡店外遷的人與移居蔡店的一部分後蔡蔡氏相攜落腳到下崎保後吳,這兩部分蔡氏人最終融合成一支,對外聲稱是蔡店人並且依照蔡店村的昭穆對族人進行排輩,進而在後吳形成一個新的族群和角落,也就是現今後吳人口中所稱的“蔡厝”或者是洞頭蔡氏記載的“蔡宅”。

  也有一部分移居蔡店的後蔡蔡氏又遷居到新店鎮浦南村並與從蔡店遷去的蔡氏融合成現今浦南人稱為“後蔡二房”的支頭。

  雖然浦南村現在既沒有人知道“西家”指代什麼意思,也沒有留下(潘涂)後蔡的蔡氏外遷到浦南村的傳説,但是在浦南族譜中發現的“西家字雲”卻為我們留下來解密後蔡蔡氏去向的鑰匙。

  根據浦南族譜所載,在浦南村曾經存在過按“西家字雲:泗國朝廷,君文宇定,聰明睿智,寬裕溫柔”排序的蔡姓人;在遷徙到浙江洞頭蔡姓人的祖先又是按照“泗、國、朝”字輩排序的;而在後蔡、蔡店、浦南、後吳(包括後來遷徙到洞頭的蔡氏)這幾個村莊當中,後蔡蔡氏似乎更有主動外遷融合以尋找新機遇的傾向和文化,雖然蔡店也有一部分人移居到浦南、後吳,但是蔡店蔡氏的字輩始終是如一的,這有浦南“後蔡二房”的字輩為證。現在蔡店村還有一個支頭稱為“後蔡”,他們是後蔡蔡氏與蔡店村長房後角的族人聯姻而繁衍形成的支系,他們完全按照蔡店的昭穆排行。因此,我們可以推定浦南的“西家”和洞頭蔡氏的祖先應該有(潘涂)後蔡蔡氏的成分,也就是説現在終於發現後蔡蔡氏的字輩和他們外遷途徑的真實性。

  求同存異的中國哲學也適用在這裡。這些外遷到後吳、浦南的後蔡蔡氏雖然與蔡店人融合了,但是人們都説“認祖歸宗”,因此他們堅持保留以“泗、國、朝”為序的前八個字的字輩,而決定自“聰”字起全體人共用“聰明睿智,寬裕溫柔”的字輩,從而實現真正的族群融合,不分彼此,郡望統一為“濟陽”,都以蔡店村為原鄉。

  明朝的海禁導致“倭亂”和海上走私,直到“隆慶開關”後“倭亂”才消失。但是到清朝初期,為了打擊鄭氏集團又實行遷界和禁海(1656——1684計28年禁止海上貿易,1673年康熙十二年耿精忠反叛,鄭經配合渡海進兵漳州泉州潮州,1717——1727計10年禁下南洋其實也是海禁的翻版),沿海百姓猶如泡在黃連苦水裏的螻蟻。

  雍正五年(1727年)年解除大陸人民赴南洋的禁令,同時又招募農漁民到玉環縣洞頭島等地開墾,時局給了沿海百姓一個活下去的契機。

  清代因處於我國五千年氣候變化歷程之明清幹冷期,又稱“明清小冰期”。清代,由於氣候偏于冷幹,所以異常氣象頻發,特大冰雪現象出現較多,常造成寒凍災害,旱災也常見。在乾隆八年(1734年)北方地區經歷了一場極端酷熱天氣,超過20萬人死於極端酷熱。

  同安縣也有類似的情況,《同安縣誌》記載,雍正六年(1728年),秋旱;雍正十一年(1733年)六月廿二日,蛟見。大雨如注,雙溪水暴漲,死人隨洪水飄入城區。乾隆七年春,大旱。乾隆十一年三月,黑蟲食麥,岳口一帶蔓延十余裏。

  沿海人為了活命,要嘛當兵吃糧,要嘛下海捕魚,要嘛駕船經商(朝廷開放東西洋貿易時就是經商,禁海的時候只能走私或者為海盜)。而且同安自宋朝以來以“梭”船“橫行”大洋,這也是同安成為朝廷水師提督搖籃的底層密碼。

  居住在後吳蔡宅的蔡經銓一家到了艱難抉擇的時刻,是困死在後吳“蔡宅”老家,還是重走蔡店人的老路下海“討生活”?

  大約在乾隆五年(1740年)的夏四月,這天陽光燦爛,借著天文大潮和強勁的西南季風,辦事穩健年近半百的長子蔡聰哲(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生)帶領兩個年近三十的弟弟聰嚴(1713年生)、聰實(1714年生)和一個族侄明誥(1703年生)作為家族探路者毅然決然的揚帆北上,先行者闖過台灣海峽和東海的黑潮,一路向北追尋“商客”口中的洞頭之地,尋找新的生存家園。

  經過十數天的航行,望著茫茫大海出現的大島,驚喜的淚水淌滿他們搏風打浪的臉頰,怒海余生的他們在洞頭島登陸了。

  荒野一望無際,草木野蠻的生長,海浪和偶爾的鳥鳴,更顯四野的空寂,只有萬物在私語。這就是他們即將落腳謀生的土地和海港。

  又過了若干年,他們在洞頭的海島上落地生根、開枝散葉,成為一支新的蔡氏族群。他們沒有忘卻同安原鄉,把開荒定居的地方分別取名為後坑、面前山、大山,與祖源地的地名相似,而且傳承同安方言與風俗,歷經三百年依然如故。

  根據洞頭族譜記載,聰哲還有兩個弟弟(聰專、聰羨)留在同安;明誥還有明進、明春、明讚、明五、明六(蔡良)、斷叔六位兄弟留在同安;1750年至1854年,已經遷徙到洞頭的聰字輩、明字輩、睿字輩和智字輩至少有十二人返回同安老家生活或者安葬,族譜最晚的記錄是1854年回同安安葬。安葬點只説同安蔡宅,沒有具體地點,唯一一個相對清晰的記錄是同安海埭墘。而且族譜記載在同安還有姓名俱全卻失去聯繫的寬字輩、裕字輩後人。另有洞頭蔡氏第四代蔡智寶回遷同安,去了當時屬於同安的金門定居,直到1928年第二次修譜還保持聯繫。因此可以分析出,洞頭蔡氏曾經與祖居地同安長期保持著聯繫。

  再後來,由於歷史的原因,例如民國時期軍閥混戰、日本侵華和解放戰爭時期等戰爭、戰亂的阻隔,後吳“蔡宅”村的“消失”,導致這支洞頭蔡氏與同安祖地徹底失去了聯繫。

  失聯一百年後,共同擁有“聰明睿智寬裕溫柔”字輩的蔡氏,在浙江洞頭還有溫字輩的人健在,都已經是九十高齡的老人,還有數十位柔字輩,而福建同安和翔安尚有柔字輩健在。雖然之後的字輩各不相同,但是柔字輩之後的同一代人已經重逢,再續前緣。

  由此,洞頭蔡氏就與蔡店“挂上鉤”了,這就是那個“冥冥之中”的原因了,同安縣美人山前蔡店村就是洞頭蔡氏族群的“原鄉”。

  (附圖表説明,同時敬請有知悉潘涂後蔡、後吳蔡宅(蔡厝)消失原因和相關蔡氏宗親線索的朋友們與我們聯繫。感謝呂厝村呂復振先生、呂厝後吳吳樹木先生提供相關資訊。)

2.png

3.png

來源:潮新聞    | 撰稿:蔡偉強 蔡志豪    | 責編:徐敏娜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5 8189 2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