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記憶中的美麗鄉村是怎麼樣的,是小橋流水?是良田阡陌?還是鳥語花香?近年來,浙江鄉村增添了一道新的風景線,原本老舊、斑駁的墻壁被一幅幅顏色鮮艷、風格多樣的墻繪作品所取代,原本冷清灰白墻瞬間靈動起來,煥發出建設美麗鄉村的勃勃生機,涌現出許多藝術氣息濃厚的村子,“藝術”與“鄉建”在這些村子雙向奔赴、無縫銜接,成為鄉村振興路途中的一道亮麗風景,不僅使得當地居民駐足觀賞,也吸引著許多遊客前來打卡拍照。
浙江余東村墻繪
墻繪作品作為一種藝術在浙江美麗鄉村建設中受到重視,喚醒著鄉村活力。小山村變成“大畫布”,深山裏建起藝術院落……藝術鄉建是對文脈的延續,也是對鄉土文化的深耕,是地域美學的藝術轉化,也是文藝人民性的內涵呈現。
浙江樟州村
把鄉村變為藝術空間,將田野化為畫布舞臺。打造“一村一景、一墻一文化”,在墻繪創作時要融入本土文化。比如在浙江舟山樟州村,漁業當地自古以來就有的産業,為表現當地特色漁文化,當地居民會在各種墻體上繪製船隻和各種海洋生物,栩栩如生,生動傳神,與漁村整體環境相契合,美化了當地漁村環境。根據當地民俗、傳統文明、産業特色等繪製“荔下乘涼墻”“鼓賀豐收墻”“傳統文化墻”等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村容村貌煥然一新,文化底蘊、藝術氣息被激活,真正讓鄉村實現了有顏值更有氣質。比如在素有“上海外婆家”美譽的毛橋村,處處可見別具一格的墻繪作品。為凸顯鄉村原有肌理,墻繪作品線條簡約、內容生動,創意十足。或記錄鄉村田間趣事,或描繪田園美好風光,亦或展現江南水鄉特色,儼然成為毛橋村一道靚麗風景線。這一筆一畫中也勾起了遊客對鄉村的記憶,引發“鄉愁”,前來打卡的遊客絡繹不絕。
激活沉睡的鄉村文化資源,將其變成鄉村發展的資産。開展藝術鄉建,充分發揮文藝界人才聚集、名家薈萃的優勢,鼓勵引導藝術家們紮根鄉村、下沉資源,回報鄉村、帶動鄉村,有效激活人的個體價值和鄉村資源價值,創新鄉村産業、美化鄉村環境、復活鄉村文明、助力鄉村治理,從而使鄉村獲得更高的物質與精神的雙重“獲得感”“幸福感”,進而推動實現“共同富裕”。近年來,鄉村旅遊逐漸成為鄉村振興的重要手段,一些村鎮在墻繪上下足了功夫。通過打造“彩虹村”“油畫村”“畫虎村”“動漫村”“壁畫村”等,完善配套設施,營造主題樂園、主題公園氛圍,把村莊改造成“網紅打卡地”,一些貧困村甚至通過墻繪的華麗轉身實現了脫貧致富,進而吸引人才回歸或進駐,吸引商業投資等,最終通過鄉村旅遊帶動村民增收致富,使得鄉村在發展中更有底氣。在浙江一些旅遊景區的墻壁上都會畫有各種顏色鮮艷的圖畫,這些墻繪作品與當地的美景相得益彰,助力當地的旅遊經濟的發展。
群策群力繪製獨有的鄉村墻繪。在基層治理的背景下,藝術墻繪工作可以邀請群眾參與進來,對於本身就有繪畫手藝的群眾,可以邀請他們作為藝術墻繪師或者在設計墻繪圖紙時,邀請其參與進來,發揮群眾的創造力和想像力。而其他群眾也可以建言獻策,為共建美好鄉村圖景貢獻自己的建議。比如在浙江衢州溝溪鄉余東村,村中的墻繪都是由村民們共同勾畫出來的,使原本不起眼的鄉村因為村民們的畫筆變得鮮亮、出彩。又或是浙江溫嶺小箬村位於石塘西南部,碧海環繞,風景秀麗,氛圍浪漫,村裏的每棟房子都被刷得亮麗十足,顏色卻又各不相同,吸引了大批遊客慕名而來
鄉土文化的創新傳承,是對中華民族精神家園的守護。鄉村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鄉土文化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把“送文化”和“種文化”結合起來,以大量充滿本土氣息、群眾喜聞樂見的文藝作品和活動,充實和活躍鄉村文化空間,增強鄉村自身文化造血功能,推動鄉村由“外援式”建設向“內生式”發展轉變。
來源:中國網 | 撰稿:余霽虹 | 責編:張逸彬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5 8189 2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