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夏天為何這麼熱
6月15日,中央氣象臺繼續發佈高溫黃色預警,河南、安徽、湖北等地有高溫。
這是自6月7日以來,中央氣象臺連續第9天發佈高溫預警。截至6月14日,河南、河北、山東等地的部分地區高溫日數達5至6天,有16個國家氣象站突破最高氣溫歷史極值。
多地高溫頻現的原因是什麼?會帶來哪些影響?高溫天氣還會持續下去嗎?
階段性大氣環流異常是直接原因
據中國氣象局數據,截至6月14日,我國228個國家氣象站日最高氣溫超過40攝氏度,高溫過程綜合強度為近5年來全國歷次高溫天氣過程第五強。
“階段性大氣環流異常是區域高溫天氣形成的直接原因。”國家氣候中心首席預報員鄭志海解釋,我國東部地區的高溫主要受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和西風帶暖高壓的共同影響。在暖高壓控制的地區,盛行下沉氣流,天空晴朗少雲,不易成雲致雨,同時太陽輻射強,近地面加熱強烈。在高壓系統異常強大且穩定維持條件下,極易形成持續性高溫天氣。
國家氣候中心最新監測顯示,自2023年5月開始的厄爾尼諾事件,已于2024年5月結束。今年5月,赤道中東太平洋海溫較前期明顯下降。不過,其滯後性影響仍在持續。
“一般來講,厄爾尼諾形成的次年,極端天氣將會出現得更頻繁。與2023年相比,2024年可能更熱,極端天氣出現次數或更多。”國家氣候中心氣候服務首席專家周兵説。
相較于厄爾尼諾事件,全球氣候變暖的影響更為持續。專家指出,全球氣候變暖是全球極端高溫發生的氣候背景。
今年夏天還可能出現階段性高溫熱浪
隨著全球氣候變暖加劇,近年來我國高溫天氣已呈現出首發日期提前、發生頻次增加、累計日數增多、影響範圍變廣、綜合強度增強等特點。
國家氣候中心氣象災害風險管理室研究員翟建青介紹,全國區域高溫天氣過程首次發生日期,以每十年2.5天的速率提前。1981至1990年,高溫天氣過程平均最早發生在6月24日,2011至2020年則提前到6月7日;2023年5月28日出現當年首次區域高溫過程,比常年偏早16天。
同時,全國區域高溫過程發生頻次呈增加趨勢。1981至1990年平均每年發生3.3次,2011至2020年增加至4.1次。全國區域高溫過程累計日數呈顯著增多趨勢,平均每十年增加4.8天。而且,平均影響範圍也在不斷擴大,1981至1990年平均影響我國258個國家氣象站,2011至2020年則平均影響我國328個國家氣象站。
氣象部門預測,厄爾尼諾事件結束後,夏末秋初可能進入拉尼娜狀態。不過,鄭志海認為,進入拉尼娜狀態要到夏季後期,因此拉尼娜對我國今年夏季氣溫的影響相對不大,預計今年夏季我國大部分地區氣溫仍會以偏高為主。
國家氣候中心氣候服務室副主任李修倉指出,今年夏季,全國大部地區氣溫較常年同期偏高,高溫日數偏多。其中,華北、華東、華中、華南、新疆等地可能出現階段性高溫熱浪,部分地區可能出現極端高溫。
高溫對心腦血管等疾病的影響不可忽視
持續高溫下,一些健康風險需引起重視。
“高溫天氣加劇脆弱人群和戶外勞動者健康風險,各地中暑和熱射病事件增多,需做好戶外出行、生産施工等保障措施,尤其是獨居老人、長期慢性病患者、降溫設施不足的低收入家庭和戶外作業人員。”翟建青建議,老弱病幼人員減少戶外活動,注意多飲水;戶外工作者儘量避開中午高溫時間作業,工作場所準備必要的飲料和防暑藥品。此外,駕車出行注意防範高溫爆胎等突發交通事件。
不僅僅是中暑,高溫還可能引發心腦血管疾病。據媒體報道,近期持續高溫天氣下,北京、天津等多地醫院的心腦血管就診患者有所增加。醫生提醒,氣溫越高,引發腦出血的概率就越大。患有心腦血管病、“三高”以及熬夜和作息不規律的中老年人,應特別注意。
針對高溫天氣對人體健康的影響,氣象部門及時發佈預報預警資訊。日前,天津市氣象臺與市健康氣象交叉創新中心聯合發佈腦卒中氣象風險橙色預警,提示高溫過程持續時間長,誘發腦卒中的氣象風險高。河北省氣象局發佈中暑氣象風險等級預報等産品,提醒公眾關注高溫對心腦血管等疾病的影響。
農業須關注高溫乾旱風險和病蟲害防治
暑熱高溫還會影響農業生産。目前正值三夏(夏收、夏種、夏管)大忙時節。專家指出,北方冬麥區以晴到多雲天氣為主,利於小麥灌漿乳熟和成熟小麥機收晾曬;華北南部和黃淮大部氣溫偏高,土壤墑情持續偏差,對夏玉米、夏大豆播種和出苗不利。
中央氣象臺預測,未來幾天,華北、黃淮高溫天氣仍將持續,部分地區最高氣溫可達42攝氏度。高溫將加快土壤失墑,河北南部、山西南部、陜西關中東部、河南大部、山東西部和南部、安徽北部等地玉米、大豆播種進度以及出苗生長遭受高溫乾旱災害的風險較高,易導致缺苗斷壟。
此外,還需注意病蟲害。高溫乾旱利於蝗蟲、蚜蟲等喜旱害蟲的繁殖和發展。水稻稻瘟病在適溫、多雨、高濕的環境易發生。玉米葉斑病、水稻紋枯病、馬鈴薯晚疫病多喜涼爽高濕條件,多雨高濕而溫度並不太高的環境條件有利於病害發生。棉鈴蟲會危害棉花、玉米、高粱等多種作物,高溫多雨有利於棉鈴蟲害的發生,乾旱少雨則不利於其發生。
目前,多地已採取應對措施。如河南省氣象局開展大田調查和幹土層觀測,發佈夏收夏種服務專報和全省陸表高溫遙感監測産品,並做好人工增雨作業準備。安徽、江蘇等地氣象部門每天滾動監測土壤墑情,預報預測農業氣象乾旱發展趨勢。山東省氣候中心加強乾旱監測影響評估,組織開展森林火情遙感監測,並與農業農村部門聯合會商。
專家呼籲,加快建設動態、快速、實時的農業氣象災害監測預測資訊共用平臺,開展農業生産全過程、高精度、無縫隙天氣氣候預報預測和災害預警資訊發佈;開展新一輪農業氣候資源和災害風險區劃,細化區域防災減災應對預案,提升災害防禦實效;優化空中雲水資源利用,增強旱區人工增雨能力。
來源:北京日報客戶端 | 撰稿: | 責編:李斌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5 8189 2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