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原創 專題 新經濟 曝光臺 中國訪談 中國三分鐘 沖浪特殊資産 潮評社 溫州 紹興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廬 文娛 元宇宙
您的位置:首頁 > 要聞 新聞詳情
穿梭在不同城市,異地養老“香”嗎?
發佈時間 | 2024-06-14 09:23:47    

  6月初的一天,天空飄起了毛毛細雨。上午8點,載著10名老人的中巴車準點從上海徐匯區發出,一個半小時後,抵達嘉興逸和源養老院。

  查看各種戶型、參觀活動中心及護理院,中午到食堂吃飯,餐後逛一逛養老院內的生態公園。考察下來,有7名老人打算當天住下,體驗兩天養老生活,如果合適,這將是他們老年生活的重要驛站。

  就像一群候鳥,老人們穿梭在不同的城市。長三角、京津冀、粵港澳……近年來,選擇異地養老,似乎成了北上廣等大城市老年人的時尚。他們為何要奔赴另一座城市養老?

  尋找“慢生活”

  走進嘉興逸和源養老院,一層層樓道寬闊敞亮,充滿著生活氣息。

  這是老人們的小家。一間挨著一間,大多數都挂上了紗質門簾,有些還貼著春聯福字。門前的過道上,躺椅、健身器材、各類花卉盆栽,整理得井井有條。

嘉興逸和源養老院的走廊,老人們收拾得井井有條 記者 顧雨婷 攝

  嘉興逸和源養老院目前住有800多位老人,其中60%來自上海。

  80歲的上海奶奶蔣玉華在這裡一住就是三年。“為了給自己找個滿意的養老院,我來看了三趟呢!”她笑呵呵地説。

  原本孩子就不同意她住養老院,可是拗不過她,年紀大了身體不好,她不想總麻煩孩子們。“實在要住的話,上海找一家好了麼!”家人朋友都勸她。

  來嘉興前,蔣玉華在上海考察了一圈,青浦、金山、奉賢的養老院跑了十幾家,都不太滿意。條件好的養老院超出消費能力,中檔的養老院環境稍好,但活動空間不大,還有一些養老院是兩人間,收費也不低。

  偶然一次機會,她從朋友那得知嘉興有個養老院,住的房間是套房,可以自己燒飯,還有大花園,價位也適中。“最重要的是這裡的氛圍,大家就像鄰居一樣。”她説。

  最讓蔣玉華開心的是,她在這裡結識了不少朋友。江敏芝與蔣玉華同歲,連生日都在同一個月,兩人同在嘉興養老相識,一見如故。江敏芝來嘉興更早,已經在這裡住了7年。

  若是偶爾想回家看看,週三週六可以坐回上海的班車,也可以免費坐著公交車到嘉興火車站,花12.5元轉乘綠皮小火車,1小時就能到上海。

  讓上海老人們欣喜的是,2019年浙江省11個設區市全部納入上海異地就醫門診醫保直接結算範圍,上海的醫保卡在浙江也能刷了。

  “這對我們來説太方便了,配藥再也不用來回跑。”73歲的陳雪華和老伴三年前來到嘉興養老。那時,老伴發生了交通事故,受傷的腿骨一直沒長好,每三個月就要回上海復查一次。新政出臺後,她陪著老伴在養老院附近的醫院復查,如今老伴恢復得不錯,平時偶爾還打一打乒乓球。

  “近年來,大約有兩千位上海老人跨城養老。”上海長三角區域養老服務中心理事長馮建光告訴記者,如果從傳統意義上的養老服務來説,絕對數量相對較小,但如果將跨城養老延伸到異地康養,數量就非常龐大了。

  以浙江安吉為例,每年吸引大量長三角的老人來旅居康養。如上墅鄉董嶺村,本村常住只有三四百人,每年的5至10月,旅居的外地老人有三四千人;而鄣吳鎮的山嶼海幸福城養老公寓,每年約有兩萬名老人來此短期居住。

  老人們為何選擇異地養老?江蘇省老齡産業協會會長張建平分析,首先大城市居住擁擠、生活節奏快、不能滿足老年人慢生活需求。其次周邊中小城市生態環境資源優越、養老機構更加舒適宜居。此外,部分周邊中小城市養老生活成本較低,也是異地養老興起的因素之一。

  越來越大的康養市場

  2020年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顯示,全國人口中,60歲及以上人口的比重達到18.70%,這個數據比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上升了5.44個百分點。也就是説,幾乎每5個人中,就有1個人年齡達到60歲或以上。

  各項數據都在提示,“銀發經濟”將是一個越來越大的市場。有人,早早嗅到了商機。

  14年前,浙江天聲集團董事長汝才良投資一億資金建設逸和源,卻發現無人入住。“當時太理想化了,中國的老人需要養老機構,但是到了真正付錢的時候大多數老人卻不一定會買單。”眼看資金鏈快要斷了,他賣了三套房,才勉強渡過難關。

  本地人不買賬怎麼辦?他很快發現了一個突破口,主攻上海方向。“和上海的養老院比,我們在定價和環境上都有優勢,養老院內還配備康復護理醫院。”到了2016年,養老院終於開始盈利。

  “參觀第580家養老機構。”最近,汝才良更新了朋友圈。到全國各地養老機構、單位參觀學習,是他的日常。投身養老行業至今,汝才良的微信加了6700個養老行業的好友,現在仍在養老行業浮沉的,只剩三分之一。

嘉興逸和源養老院,老人們正在用餐 記者 顧雨婷 攝

  傳統的養老模式外,旅居康養正逐漸成為養老市場的另一種主流方式。

  每年4月,天氣漸漸變暖,不少老人就進入了旅居模式,長三角的康養酒店更是一房難求。“我們常住的是德清一家養老院,最近我們倆身體都不錯,就來安吉住一兩個月。”在安吉山嶼海幸福城養老公寓,我們遇見了來自杭州的徐國強夫婦,為了給自己選擇滿意的養老院,夫妻倆參加了好幾屆老博會,查了不少資料。

  早在2009年,山嶼海集團嘗試老年人的候鳥旅居度假模式,算是養老行業較早吃螃蟹的企業。“那時候由於天氣原因,老年人選擇旅居大多選擇海南過冬。隨著養老理念的變化,旅居養老越來越受歡迎,不少老人還會選擇小眾一些的地方。”集團相關負責人介紹,這些年山嶼海通過業主託管、合作自營自建方式,在全國和海外有近100個旅居度假基地,一到旺季幾乎都滿房。

  通過高頻旅居提升黏性,他們還發現了中老年群體旅居度假之外的康養需求。“老人們普遍對健康和重視,我們也會通過制定康養計劃等方式,對養老産品進行迭代升級,為老人們提供更全面的服務。”該負責人告訴記者。

  當前,隨著老年人人口的不斷增加,養老市場的競爭也進入白熱化階段。

  以長三角為例,根據各省市統計局的數據,截至2022年底共有4900余萬老人。上海社會科學院城市與人口發展研究所發佈報告顯示,預計到2035年,長三角三省一市老年人口將增至7500萬,達到常住人口的33%。

  長三角各地也紛紛瞄準這塊市場。江蘇提出“蘇適養老”的頂層設計、浙江提出了“養老看浙裏”的體系思維,而安徽則推進健康養老産業“雙招雙引”的規模化發展。

  不久前,首屆“長三角康養産業對接會”在安徽省宣城市廣德市舉行,三省一市圍繞養老産業進行交流。養老市場的競爭激烈也可從本次會議中窺見一二,廣德宣佈將以“一號工程”的高度推進長三角(廣德)康養基地,全力打造世界級“康養名城”。

  “從市場的角度來看,老人在流動養老過程之中,其實關注的還是産品和服務。”馮建光説,養老本質上還是一種生活,應注重提高康養相關內容的建設、産品的設計研發,進行合理的定價,才能夠迎接跨城養老這一趨勢。

  區域協同養老,瓶頸待突破

  如果把視野放到全國,可以發現,區域協同養老正成為一種新的趨勢。

  除了長三角地區,京津冀地區養老服務協同發展、粵港澳大灣區養老服務合作發展、成渝養老工作協作發展等區域養老服務發展格局正在形成,不少省市還簽訂了跨區域和跨空間的旅居養老合作框架協議等。

  在不少專家看來,按照城市群一體化發展方向,在更大範圍和空間內規劃和配置養老資源,實現城市間的優勢互補和共建共用。

  張建平認為,“跨城養老”一方面可以更好滿足各類老人的養老需求,另一方面可以紓解大城市養老資源供給不足壓力,同時充分發揮中小城市養老資源,促進當地的經濟發展。

  即便有各項政策加持,也有不少老年人願意買單,區域協同養老還是面臨不少難點和堵點。

  比如醫療資源不均衡。部分市縣的醫療基礎相對薄弱,養老機構無法對老年人群日常慢病管理、健康管理提供醫療保障。

  再比如政策有待打通。部分地區的長護險不能通用,這就需要兩地財政部門打通財政轉移支付渠道;老人跨域養老享受服務後,各地補貼的政策也需要及時跟進。

  無論如何,這些客觀條件都制約著區域養老的進一步推進。

  張建平認為,政府部門要在醫療資源保障、醫保異地聯網結算、機構分級推薦以及養老服務標準化與推廣等方面,加快推進區域養老一體化。

  “區域養老産業協調發展,要打破地方保護邊界,借助經濟市場的力量,提升區域的養老服務品質。”馮建光分析,推進區域一體化養老需要統籌發力,本質考驗的是政府治理結構是否合理。

  隨著長三角合作的日益緊密,各項養老政策也在緊鑼密鼓落地。在近日舉行的第六屆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高層論壇上,長三角首次聯合推出年度一體化發展實事項目清單,其中就包含養老服務一體化。

  該項目內容包含,推進長三角養老機構等級評定、服務標準、養老護理職業技能等級認定結果共用互認,發展旅居養老基地300家以上,長護險延伸結算試點覆蓋蘇浙皖三省12個市。

  “在政策的不斷完善中和市場的不斷檢驗中,區域養老市場的發展才能形成良性迴圈。”馮建光説,這項工作需要政府、市場多方面的努力,共同營造讓老年人安心的、自由的養老環境。

  (根據受訪者意見,文中蔣玉華、江敏芝、陳雪華為化名) 

來源:潮新聞    | 撰稿:姜曉蓉 顧雨婷    | 責編:汪傑菲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5 8189 2583